馬寶善做客珠海文化大講堂《易經》哲學研究的若干問題

 


 

人物簡介

   馬寶善,多年擔任《法制日報》社副社長兼《中國律師報》常務副總編輯,歷任中國行為法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及《行為法學》、《法治行為》、《中國法治》、《華人世界》等刊物社長、總編輯職務。1991年始,業餘習《易》。因受“易理”啟迪,始創似反而非反的書法藝術——“易道書法”。先後正式出版《易道書法》、《易道收藏》、《易道爻說》、《易道卦說》、《易道太極說》、《易道象數邏輯》、《易道·德行說》、《易道宇宙觀》。在易經哲學領域,糾正了長期以來人們對《易經》的偏見,也為《易經》研究開創出新的前景。近幾年,馬寶善先生在擔任華夏國際易道研究院院長和華夏易明書畫院院長的同時,也應邀到北京及全國各地進行“關於易經哲學研究的若干問題”的講座已近五十場,反響積極,深受學界好評,並被北京、西安、深圳、瀋陽、河南、湖南、湖北等高校特聘為兼職教授;被北京大學元培學院聘為課外導師。

   《易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易經》講的是什麼?《易經》能為我們的現實生活帶來哪些啟迪?11月7日下午,馬寶善做客格力電器·珠海文化大講堂第242講,為我們從哲學的角度揭開《易經》神秘的面紗。

   把《易經》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的核心課題

   馬寶善在講座一開始就拋出一個深刻的哲學命題:“文化是我們民族、國家和我們每一個人前進的方向盤。”他認為,沒有文化就失去了方向,尤其是在沒有文化的國度裡頭,軍事、經濟發展得越尖端、越強盛,沒有文化掌握方向,最後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也越大。因此,當我們國家富裕起來之後,文化的發展就決定我們走什麼路,未來,我們科技發展了、軍事發達了,文化掌握我們方向,尤其是全世界公認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很深厚。

   既然民族文化是我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那麼這棵“文化大樹”的根何在?馬寶善接着簡明扼要地梳理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文化脈絡。上溯到在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候,這中華民族文化思想最繁榮的一個歷史階段,經過後來200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三大支流,其中在中國土生土長的文化一個是道家,一個是儒家,漢代以後半路上進來一個佛家,到目前為止形成了三大家:道家、儒家和佛家。馬寶善指出,道家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三本在全世界也是聞名遐邇的專著:《道德經》、《南華經》、《易經》。其中,道家把《易經》放到了首位,可想而知《易經》的學術地位和思想地位。不僅如此,儒家也把《易經》放到了第一位,可想而知《易經》的思想地位和學術地位在儒家經典當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南北朝之後的佛家大和尚、大僧人都在研究《易經》,是從道家和儒家傳統文化裡面感覺到《易經》的思想價值和學術地位。

   馬寶善說,無論道家、儒家還是佛家都認為《易經》是中華文化之根,歷代的思想家、哲學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們都認為易經是哲學的哲學、智慧的智慧、經典的經典,這是道家、儒家和佛家所公認的結果。馬寶善特別講到,大家都知道儒道佛對於《易經》思想價值的定位,絕大部分理論根據來源於孔夫子。當年,孔夫子給三千弟子講課,講到晚年講了易經。馬寶善說,據歷史記載,晚年孔夫子經常到老子那兒拜訪,《莊子》中就記載,老子給孔夫子傳授了道家的思想,《十翼》就是孔夫子專門研究《易經》的論文。《十翼》中的十篇論文把《易經》上升到了哲學高度。

   兩千多年來,人們對《易經》的認識存在兩個誤區

   雖然,兩千多年來,道儒佛三家都把《易經》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但馬寶善研究指出,其實人們對《易經》長期以來存在兩大誤區。而且,這兩個誤區到現在仍然存在,雖然有所改變,但是根本上還沒有扭轉過來。

   第一個誤區,“到底《易經》指的是什麼”,“《易經》是幹什麼的”,對這些問題,存在一個誤區。特別是,基本上一提到《易經》就跟“算命”掛鈎,一提到《易經》就跟風水掛鈎。為什麼會形成這麼一個局面呢?馬寶善分析說,這是歷史上就存在的。所謂“風水”,什麼“左青龍右白虎”;所謂“算命”,像《梅花易數》,把天干地支也拉進來。宋代的《梅花易數》基本上是算命的,它為了算得准,把天干地支五行六神都拿進來,為了“準確率”要高一些,更加吸引人,實際上這些東西跟《易經》毫無關係。時至今日,出版機構出版的關於《易經》的基本常識的書,基本上也離不開天干地支這些東西,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馬寶善稱,尤其是年輕一代的青年人,很多人提出很想學《易經》,但買回來的《易經》的基本常識書籍越看越看不懂,越看越亂,原因就在這裡。

   第二個誤區,在學者圈裡,不少專家學者對《易經》的認識也存在很大的誤區。馬寶善認為,有些學者在研究《易經》的時候,其實是解讀卦爻辭、解讀《十翼》,但他認為說這就是《易經》了,其實解讀,按照我們現代的語言來說,也無非就是個解說詞。因此,把解說詞當作了《易經》,是一種誤區。此外,很多年輕人把“奇門盾甲”也當作《易經》,其實這些是根據《易經》的原理另外派生出來的學問。

   《易經》的核心是什麼?

   馬寶善談到的兩個誤區,其實就是在社會層面上不知道什麼是“易經”,而專家圈裡面也有人以為卦爻辭就是易經。那麼,究竟《易經》是什麼?它告訴我們的究竟是什麼?

   《易經》由三個部分組成,核心只有一個。馬寶善認為,《易經》真正的核心就是符號,第二部分是卦爻辭,第三部分是《十翼》,《十翼》其實也在解讀,只不過十篇論文是在理論程度上進行解讀。

   馬寶善講道,伏羲的6 4卦是《易經》原汁原味的符號體系,《易經》符號體系給我們帶來天地人這麼深奧的理論和實踐上的認識。馬寶善認為,《易經》這個符號系統,6 4卦也好,先天卦也好、後天卦也好,都在夏商周之後的幾千年當中被進行了大量的解讀,形成了卦爻辭,形成了《十翼》,再後來的很多專家學者都在解讀卦辭爻辭,解讀再解讀,為後人弄明白這一套學問到底是怎麼回事。因此可以說,對於《易經》的解讀,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幾千年當中形成的著作是最多的。通過這些解讀讓後人認識到《易經》告訴我們什麼,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四個觀念:

   第一,它反映的是一個宇宙觀,《易經》所有的有機結構,凡是構成一個有機結構,整體的都是對應統一的。

   第二,告訴我們一個漸進循環的自然觀。比如說池塘里的水,太陽出來一曬變成氣,天上氣溫一降變成水珠凝固,水珠重了以後再變成雨掉下來這麼循環。還有人類世界,人類對自己的世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形成一個世界觀,對於形成的世界觀,伏羲64卦的符號體系告訴我們,是一個微變恆穩的世界觀。植物也好、動物也好只能去適應,人不一樣,人是主觀能動性最強的高級動物,最能變,最善於變,只有通過變,人才能適應這個自然界。人就是主動地適應,變才能保持人類的平衡,政治生活的平衡、經濟生活的平衡、家庭生活的平衡,一旦遇到困難就要變,解決這個困難。

   《易經》告訴我們,歸納到人頭上就是兩大任務,一個是《易經》告訴我們宇宙大道,怎麼認識宇宙,怎麼認識世界,怎麼認識你自己。再者,展示給人的是德行觀,落實到人身上就應該尊道貴德。“道”指的就是宇宙觀、自然觀、世界觀、人生觀,指的是大自然的規律,要人去認識它、適應它,沒有道就不可能有德。因為只有根據道而採取的所作所為符合道的品德、思想、行為,才能構成德。

   第三是有規則的世界觀。有很多學者把世界和自然界混淆起來,還是區分開比較好,馬寶善所說的“世界”專門指人與社會。最後就是有德行的人生觀,而只有對人才能這樣要求,除人之外皆不可能。

   精粹

   《易經》“算”得不準是什麼原因呢?

   馬寶善說,《十翼》有一句著名的話:“易與天地准,是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從理論上來說,它是根據天地發展的規律而演化而來的,於是緊接著說:“曲成萬物而不遺。”這就是孔夫子研究《易經》得出的理論上的結論。所以它能夠解釋在現實中確實有算得準的理論根據。

   那麼,“算”得不準又是什麼原因呢?馬寶善歸納了六條:第一學識不足,就是學問和知識認識不到位。第二是經驗不夠,包括人生經歷,還有你的操作經驗的缺乏。第三是易理不好,《易經》的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沒有達到需要的高度。第四是智慧不上,就是智力、悟性沒有達到上層水平。第五是道學不深,道德知識和理論水平還不夠深厚。第六是德行不高,就是這個人的思想品質還不高尚。因為《易經》這個東西,孔夫子和老子他們研究的結果,能夠包羅天地人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規律,在理論上達到哲學的高度了。按照這個哲學的高度算得准應該沒有問題,那麼算得不準接下來就是我們人了。馬寶善認為,到目前為止整個人類還達不到這個水平,因此給人家算卦也好,預測也好,失誤就越大。

   怎樣把《易經》內涵用在現實生活中?

   除了宏觀的認識,對宇宙觀、自然觀、世界觀、人生觀的認識,能夠把人類引向一個正確的方向之外,馬寶善認為,具體到生活、工作、人與人打交道之間的現實生活當中,《易經》對我們的啟發也很深刻,他歸納為五點:

   第一,辨象。《易經》告訴我們,所有的天地萬事萬象首先都是有表象的,比如說某個人要跳樓了,他剛開始都有一些表象。辨象搞錯了,後面的事情全錯。

   第二,析數。所有的事情都有一個數來告訴你,要把數分析明白。

   第三,擇時。所有的事務都有一個時機,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

   第四,定位。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在一個家庭,在一個單位,首先定位弄清楚,定位不準言談舉止就會失誤,就會帶來很多矛盾。

   第五,對應。凡是一個完整的事物,凡是一個統一體,全部是對應的,實際上對立的雙方永遠不可能統一起來,《易經》的哲理、《易經》所有的符號體系,不管是6 4卦、384爻的符號體系,還是先天卦的符號體系,後天卦的符號體系,全部都是對立的。比如,打架的兩個人是對立的,但是早晚有一天統一起來必須有一個轉化體系,一方說我錯了,最後認錯了,統一起來了,這個時候才能對應。 來源:珠海生活網 記者 陳素璧/文  本報記者 於燕敏/圖

相關文章:

馬寶善昨做客珠海文化大講堂 開講易道哲學

馬寶善做客珠海文化大講堂《易經》哲學研究的若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