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邦成中英等聚首武漢 高度推崇“易學”地位
武漢大學教授唐明邦
台灣中華周易學會創辦人吳秋文
夏威夷大學教授成中英
武漢晚報 如果把歷史比作長河,文化就是一艘船,人就是拉船的縴夫。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文化這艘船上的“貨物”越積越多,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變革促使人們不斷把船上的糟粕拋下去,作為縴夫的人類才可輕裝前進。然而,周易文化從未被拋棄,反而歷久彌新,不斷被人們繼承發揚。
昨天,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唐明邦、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院教授成中英以及來自中國台灣地區的專家學者齊聚武漢,展開一場國學巔峰對話,幾位國學專家一致認為,振興國學應該復興儒學,復興儒學首要從易學入手。
儒家的源頭在《周易》
年近九旬的唐明邦先生早年入北京大學學習,聆受馮友蘭、張岱年、任繼愈等教授的教誨。他認為,當代中國文化人的歷史重任是創造性地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構建新時代的精神家園,需要光大中華文化傳統,重振國學,古為今用。其次是要吸收借鑒西方文明的優秀成果,洋為中用。”
唐教授認為,國學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部分,稱呼它為國粹更準確。“國學內容豐富,儒、道、佛等都包括在內。重振國學應有側重,首要應該復興儒學。儒家思想的源頭在《周易》,要復興儒學要從易學入手。”
“我的老師馮友蘭曾說:《周易》是一部宇宙代數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唐教授舉例說,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鄭和下西洋,需要管理龐大的船隊和船工;京杭大運河這樣舉世無雙工程的開鑿,需要運用豐富而科學的管理知識,這些都能從《周易》中得到啟示。
重振國學,剛健自強
年近八旬的成中英先生祖籍湖北,被稱為新儒家第三代的代表之一。他每年都要往返夏威夷和中國內地多次,或與全世界研究中國哲學的同行交流,或指導遠在內地的學生。
自進入哈佛大學哲學系深造,成中英教授此後一直致力於在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哲學,他很重視譯本翻譯,多次呼籲重新翻譯包括《論語》等在內的中國古典典籍。
昨天的對話會上,成教授對比了中西方文化的發展歷程。他說,在人類發展之初,西方人非常重視對外界知識的研究,如航海術、天氣等,這些技術研究和神學主導的宗教文明成為了西方文明的中心,18世紀以後,西方科學的強勢發展。而中國文明在18世紀之後,特別是明末清初開始,趨向於內在發展,對外世界採取閉關政策,這其實和易學精神相悖,“以靜待動,喪失了追求新知識的精神。”
“現在依然有人認為中國文化是落後的。中國文明本來就有剛健自強,生生不息的精神。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勢力量,重振國學非常有必要。”成教授如此說道。 文/記者鐘磬如 圖/記者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