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通過易經看人生大智慧

人生智慧:通過易經看人生大智慧

 


 

     做人第一要務是立志圖強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簡言之,即“自己努力圖強”。天體運行,周而復始,剛健有力;君子就應當效法天,不懈努力,力求進步,造福天下。

  《乾》卦指出:天之陽氣是萬物滋生之本,又制約、主宰着整個世界。天有開創萬物並使之亨通、正固的“功德”。元、亨、利、貞被稱為乾之“四德”。《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天的運行剛勁強健,君子因此不停息地發憤圖強。

  立志圖強,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民族道德精神,它激勵中華兒女一代又一代地拼搏奮鬥,不斷進取。

  做人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志圖強。也就是要使自己振作起來,抖擻精神,給自己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很多人並不是智力不如人、意志不如人、條件不如人,然而,很多年過去后,他還是不如人,這主要是因為他沒有確立遠大的志向。

  在曾國藩看來,君子立志,應有包容世間一切人和一切物的胸懷,有內以聖人道德為體、外以王者仁政為用的功業,然後,才能對得起父母的生養,不愧為天地之間的一個完人。曾國藩就是按照內聖外王之道,要求自己的。他堅信,只要發奮圖強,立下堅定之志,沒有什麼目的是不能達到的。

  沒有志向的人和有志向的人絕對不一樣,不僅是想上的不一樣,而且也是事實上的不一樣。立志則能把這兩類人區別開來。

  如何立志呢?曾國藩深有感觸地說:“《禮記》中說,君子莊敬日強。我天天過着安逸且很放縱的生活,於是,人也就一天天地衰頹下來;正像那些草木,志之不立,本之拔矣。”由此可知,千言千語,首先在於確立志向。

  諸葛亮講“志當存高遠”,宋文帝講做人應“慨然立志”,王夫之講“傳家一卷書,惟在汝立志”。還是曾國藩的同僚胡林翼說得好,他說,人生決不該隨俗浮沉,生無益於當時,死無聞於後世。唯其如此,我們應自立自強,努力做眾人所不敢為、不能為的事情,上以報國,下以振家,不負此昂藏七尺之軀。他所以說得好,是因為他說得全面、樸實,說得我們可以做到。曾國藩最為接近的王陽明指出:“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王陽明的“根”和曾國藩的“本”說的就是一個意思。

  人無志向,柔弱無剛。王陽明說得好,志向不確立,猶如沒有舵的船,沒有嚼子的馬,飄流奔放,最後將到達何處呢?

  曾國藩語:“自從去年12月9日後,我常常憂心忡忡,不能自持,若有所失,到今年正月還是如此。我想這大概是志向不能樹立時,人就容易放鬆潦倒,所以,心中沒有一定的努力方向。沒有一定的方向就不能保持寧靜,不能寧靜就不能心安,其根子在於沒有樹立志向啊!

  “另外,我又有鄙陋之見,檢點小事,不能容忍小的不滿,所以一點點小事,就會躊躇一晚上;有一件事不順心,就會整天坐着不起來,這就是我憂心忡忡的原因啊。志向沒樹立,見識又短淺,想求得心靈的安定,就不那麼容易得到了。現在已是正月了,這些天來,我常常夜不能寐,輾轉反側,思緒萬千,全是鄙夫之見。在應酬時,我往往在小處計較,小計較引起小不快,又沒有時間加以調理,久而久之,就是引盜入室了啊!”

  這恰恰說明,曾國藩其實也是和我們一樣的人,同樣有斤斤計較的時候,有見識淺短的時候,有心浮氣躁的時候,但他敢於面對自己心靈中最黑暗的部分,並無情加以拷問,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東晉名將祖逖與劉琨都以雄豪聞名於世,兩人感情甚篤,共被而寢,常徹夜縱論天下大事,感嘆恢復中原的大業被苟且偷安之徒所貽誤。祖逖與劉琨約定:“如果四海之內風雲變幻,天下豪傑起事,我與你一起舉義中原做大事。”他們矢志習武練藝。當時,人們認為半夜雞鳴是不祥之音,生怕聽到。祖逖卻認為:“此非惡聲也。”半夜雞鳴正好催他們提早起床,從此,雞鳴之刻就是他們習武之時。

  非凡的志向誕生非凡的勇氣,正是因為有了堅定的志向,他們才能不為流俗所移,心正氣順,心安理得,有所作為。

  人是主觀意念的產物,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首先在於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想到要成為一名科學家,他也就不會按照成為一個科學家必備的素質要求自己,訓練自己,那麼,他當然不會成為一名科學家了。

  曾國藩說,人如果能立志,那麼,他就可以做聖人,做豪傑,還有什麼做不到的事情嗎?他又何必要藉助別人的力量呢?古書上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說,我想得到仁,這仁也就到了。我想做孔子、孟子那樣的人,於是,就日夜孜孜不倦地攻讀,一心一意地去鑽研他們的學問,誰能夠阻止我成為孔孟那樣的人呢?如果自己不立志,即使天天與堯、舜、禹、湯這些聖人住一起,也只能他們是他們,我還是我啊!

  人的立志是第一步,更應當心存高遠,也就是要有遠大的抱負,正如《史記》中所說的“鴻鵠之志”。

  (循漢書》中說:“志不求易,事不避難。”有大抱負,才有大動力、大毅力、大魄力,也才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大境界。所謂大抱負不是好大喜功,不是好高騖遠,而是放眼天下,志在四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這樣的胸懷和氣度,你才能看輕自己所看重的,看重天下所看輕的。

  君子立志,應有包容世間一切人和一切物的胸懷,有內以聖人道德為體、外以王者仁政為用的功業,然後才能對得起父母的生養,不愧為天地之間的一個完人。因此他們所憂慮的是德行不修鍊,學問不精通。所以,當頑民得不到教化時,他們就深深憂慮;當蠻夷入侵中原時,他們就深深憂慮;當小人在位賢才受害時,他們就深深憂慮;當天下百姓得不到自己的恩澤時,他們就深深憂慮,這真是所謂悲天憫人啊!所有這一切才是君子所要憂慮的。至於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貴賤和毀譽,君子從來就無暇顧及。

  明朝吳麟征有句話說得好,“深兒女之懷,便短英雄之氣”。他說的是小情感與大志氣的關係,可以說,過多地咀嚼一己之悲歡,就會看不到腳下的土地,身邊的世界,也意識不到自己對天下的責任,當然,也就不會產生大志向。

    本文摘自:《易經與人生大智慧》  作者:孫三寶  出版社:中國商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