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易相通的5個層次
圖1:《難經·七難》年周期六節六氣圖
圖2:《素問·脈解》年周期三節六氣圖
易學思維方式對中醫學術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醫與易在宇宙演化哲學觀上具有同源、同宗、同法、同構的關係,不同者僅在於:《周易》是探討包括人體生命在內一切天地萬物的發生形成過程及其機制規律;而中醫學則主要圍繞人體生命的發生形成過程及其機制規律展開。故有不知易不可為醫的說法。具體看,醫易相通體現在以下幾個層次上。
天地人三才合一觀層次
《易經》認為,天地陰陽合氣制化,產生了包括人體生命在內的自然界萬物,人的性命取決天地,所以人的後天社會心理活動也要始終效法天地,天、地、人三才合一是《易經》卦象理論的思想基礎。
《素問·保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中醫學同樣認為,人是天地陰陽之氣合和制化的產物。
這一思想不僅體現在脈學理論、臟腑理論等的構建上,如《難經·十八難》:“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素問·六節臟象論》:“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
還體現在具體臨床養生防病思想上,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
人是天地陰陽之氣在四時盛衰消長制化過程中產生的,其後天存續也必須依賴順從四時天地陰陽之氣。人的性命同樣取決於天地,所以人的後天生命存續過程也要始終效法天地。故天、地、人三才合一也是中醫生命發生存續學理論的思想基礎。
太極元氣層次
《易傳·繫辭》說:“易有太極”,何為“太極”,古今學術界有不同解釋:有作“無”解釋者,如東晉·韓康伯。有作生物機制的“理”解釋者,如宋·朱熹。有作為物質性萬物本體的混沌元氣解釋者,如唐·孔穎達。筆者認為,《繫辭》“太極”作為元氣解釋是準確合理的。
《周易》認為,太極是宇宙演化過程中的一個相對原點,太極元氣是不可再分、至小無內的萬物形質本源之體,宇宙萬物從質性根源上看都是太極元氣不斷合和制化的產物。而中醫學認為人類生命根本上也是由不可再分,至小無內的宇宙本元之氣生成的。如《難經》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有氣則生,無氣則死”。
雖然中醫學的生命元氣理論與《易經》太極元氣理論在具體內涵所指上有所不同,但在思維方法上及哲學邏輯上無疑是相通的。
此外,古老的中醫命門學說更是《易經》太極元氣理論的直接產物。如張景岳《類經附翼》說:“命門居二腎之中,即人身之太極,由太極生兩儀,而水火具焉,消長系焉,故為受生之初,為性命之本。”
兩儀陰陽層次
《易傳·繫辭》說:“太極生兩儀。” “兩儀”在形而上體現的是對立消長的天地陰陽二氣,在形而下層次上體現的是對立矛盾的天地自然二象。如《呂氏春秋·大樂》說:“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
《莊子》說:“《易》以道陰陽。”在《周易》之中,乾為陽之本,象天;坤為陰之基,象地。乾坤陰陽交合制化,則四時六節六子陰陽之氣生,天地自然萬物成,乾坤陰陽不能交合則萬物失生,所謂天地乾坤陰陽為“易之門戶”,《周易》之中,否泰二卦專門對此作了詳細闡述。
易以陰陽為本,中醫學同樣以陰陽為本。中醫學認為,人體元氣化生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經過不斷複雜地合和制化,最終形成人體臟腑經脈百骸及其氣血精液,所以不僅人體臟腑經脈百骸有陰陽之性,氣血精液有陰陽之性,而且人體生命也始終以陰陽二氣的合和制化為其存續維繫的基礎。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神乃絕”,其實這不僅是中醫學所秉持的生命醫道思想,也是《易經》所秉持的整個宇宙萬物的生生之道思想。
四時五行層次
《易傳·繫辭》說:“兩儀生四象”,所謂“四象”形而上層次上體現的是天地四時五行之氣。“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有天地然後才有自然界,有天地陰陽之氣交蘊制化才有自然界四時陰陽萬象的推陳出新。四時之象根本上是天地陰陽之氣所化,將四時陰陽之氣和生化四時陰陽之氣的天地陰陽根本之氣並在一起,就是四時五行之氣,所以四象理論的核心內涵是四時陰陽五行學說。如司馬遷說:“《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
《周易》以四時陰陽五行理論為基礎,創造出以乾、坤、震、離、兌、巽、坎、艮為代表的天地四時六節八氣八卦之象,所以從卦象建構的理論思想及其思維邏輯基礎看,四時陰陽五行學說無疑是其最直接的文化基礎,離開了四時陰陽五行理論基礎,《周易》的卦理模式很難建立。而中醫學中最重要的臟腑理論也是基於四時陰陽五行學說建立的。
《靈樞·本藏》說:“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中醫臟腑的生理功能觀、位置觀、數象觀、治療觀等只有首先立足於四時陰陽五行學說這個中國古典宇宙演化哲學理論基礎上進行思辨解析,才能真實展現其思想內涵精髓,也才能真正洞徹其理論體系的合理性與自洽性。
所以民國著名儒醫惲鐵樵在其《群經見智錄》中特彆強調說:“不知五行生剋之理即本四時之生長化收藏而來,則求五行之說不得;不知五臟氣化亦由四時之生長化收藏而來,則求五臟之說不可得”,“《內經》之五臟,非血肉之五臟,乃四時之五臟,不明此理,則觸處荊棘,《內經》無一語可通。”
六氣層次
《易傳·繫辭》說:“四象生八卦”,《周易》在四時陰陽五行理論基礎上,進一步將年周期劃分為六節六氣,形成以乾坤天地陰陽為父母,震、離、兌、巽、坎、艮為六節六子陰陽合氣象的天地四時六節八氣八卦之象。其中先天八卦主要模擬意會自然界四時六節陰陽之氣的盛衰消長及其升降沉浮機制,側重形而上思想內涵的表達。後天八卦在於闡述比附自然界四時六節生命萬物的生長化收藏變化之象,側重形而下思想內涵的表達。中醫學也有其“八卦六節六氣”思想,具體有兩種不同時象模式。
一種類似於《周易》,以一年六節時象為基礎,將一年天地陰陽合和之氣相應區分為六氣,可以稱之為六節六氣模式。如《難經·七難》:“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如圖1所示。
經絡學中任督及手足十二經理論等即採用了《難經》這種與《周易》八卦六節六氣模式異曲同工的六氣理論模式,其中督脈類乾,任脈類坤,少陽類震,陽明類離,太陽類兌,太陰類巽,少陰類坎,厥陰類艮。
中醫學中的另一種六氣時象模式則是按照天自為天,地自為地的對立觀念將一年四時陰陽之氣各自區分為三節三氣。《素問·脈解》中的六氣模式就屬這種情況:“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少陽戌也,戌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少陰者,申也,七月萬物陽氣皆傷。……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 如圖2所示。
漢代張仲景《傷寒論》等的三陰三陽六氣模式及其病理生理學思想即以這種三節三氣理論模式為基礎。三節三氣六氣理論模式貌似與《周易》八卦六節六氣模式截然不同,但實際上二者在思想基礎上及其內涵特徵上有許多相通之處。正因為這一點,《傷寒論》曾多次討論六節八卦陰陽之氣的時空消長關係及其對人體生命的影響。
(作者:譚春雨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研究所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