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的冠冕是易學——《易道宇宙觀——中華古老的象數邏輯》序

 

 華夏國際易道研究院院長馬寶善先生多年潛心於易學研究,著作甚豐,以我所知見,先後問世的有《易道書法》《易道收藏》《易道爻說》《易道卦說》《易道太極說》《易道象數邏輯》和《易道·德行說》等,業已構成嚴整的“易道”系列,在學術界有顯著影響。最近馬寶善先生又撰成《易道宇宙觀——中華古老的象數邏輯》一書,就其“易道”系統學說作了進一步的理論綜括和提高,可以說是一次階段性的總結。這部新著即將出版,同時還備有英文譯本。承馬先生不棄,示以全稿,並再三要我為之寫一小序,但我雖系哲學專業出身,於易學所知尚淺,實在不足以言“易道”,對此頗感惶恐。固辭不獲,只能將我繹讀馬先生各種專著所得感想歸納幾點,作為對這部《易道宇宙觀——中華古老的象數邏輯》的推薦,亦藉以表達我長期間對馬寶善先生治學精神的欽佩。


 

    現在大家都認識到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必須溯其始源,探其根本。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學術內涵,即所謂國學。國學的範圍也很寬廣,不過從歷史角度來說,就是我近幾年反覆在講的:“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這裡我想再加上一句:“經學的冠冕是易學。”

    《易經》是群經之首。《漢書·藝文志》相當後世經部的《六藝略》,便是把《易》排在最前面的。此後不管是講“五經”“九經”還是“十三經”,都一定首先是《易》。為什麼是這樣呢?這是由於《易》這一經直接關係到學術文化最根本的問題。2012年,馬寶善先生在“第三屆中國國際易道論壇”上做主旨發言,強調“我們的易道研究是從文化大樹的根說起”,正是這個意思。

    馬寶善先生的易學研究,開宗明義的第一個特色是明確界說了學說的哲學屬性。他堅定地宣布他說的“易道”概念就是《易經》哲學。針對社會上(甚至部分學術界)將“易”理解為算命風水,把“道”附會成道教法術,他提出應該撥亂反正、以正視聽,要求對《易經》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這一點,馬寶善先生不僅大聲疾呼,也是貫穿在其全部著作中的紅線。

    易學是講哲學,那麼《易經》哲學的重點究竟何在?《易學哲學史》的作者朱伯昆先生曾指出是宇宙觀和本體論,並且說:“哲學中的宇宙觀和本體論,雖然是一古老的問題,但其影響甚遠,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理論思維發展的水平及其傾向。”由此可見,“易道”對宇宙觀的探求,正是《易經》哲學中的關鍵。

   “易道”是一哲學系統,馬寶善先生的這個系統,實質上是建立了他稱之為“象數邏輯”的理論體系。“象”與“數”都是易學的最基本範疇,如《繫辭》云:“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觀宇宙之象而知作為其本來規律之數,於是有由自然數組成的數的邏輯結構,“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繫辭》還說:“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象數實為宇宙天地所本有,“易道”則是對象數的認識和闡發,因而說:“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歷代易學,大體可分象數、義理、考據三派。漢代易學家侈談象數,終致冗雜繁瑣,為王弼以下義理一派學者所譏評。義理派至宋明而達極盛,但實際不能全棄象數,陳摶、邵雍的“圖書”之學何嘗不是象數的延續?清代考據學風大興,然而在易學方面收效有限。直到現代,如李鏡池先生《周易探源》等著作,專偏考據,然而易學的哲學屬性也即幾乎消失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乃是《易經》本來就不能離開象數。

    馬寶善先生主張“象數邏輯”,不過依我體會,他絕非局限於象數派的學理範圍。相反的,他強調要“綜合各路高人研究成果,綜合分析,以邏輯的思維方式,取其精華,棄其偏見,融會貫通”,做到“全方位立體地研究《易經》哲學”(2013年在“第四屆中國國際易道論壇”上的致辭)。這種包容博大的精神,是“易道”哲學的又一特色。

    如果我們參照過去歷代易學的學說發展來觀察,馬寶善先生的“易道”體系還有若干獨到的特色,這裡我想只談兩點。

    一點是重新詮釋了易學的始源和發展。

    上面提到的《漢書·藝文志》說:“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這代表了漢儒對《易經》的評價。“三聖”是伏羲、文王、孔子,“三古”則是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其說本於《繫辭》而有所演繹。

    《繫辭》記述伏羲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伏羲是中國上古時期的歷史傳說人物,據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伏羲氏之後尚有女媧氏、大庭氏等十五世,都傳襲伏羲氏的名號,因此伏羲氏可以視為我國原始先民的代表。馬寶善先生指出,“宇宙萬物陰陽兩屬性的發現,是伏羲氏的偉大智慧”,由之創建了八卦的符號系統,逐步演變為“具有嚴密象數邏輯的符號體系”。“易道”講的《易經》的真正實體,乃是這一符號體系,而繫於這一體系的卦爻辭,則是對這一體系的解釋。“易道”諸書的論述即從這一論斷開始擴充推衍。

    應當說明,這樣的論斷並不是對文王、孔子在易學中的地位有所貶低。周文王在商周易代之際身罹憂患,從而精研易理,自近年一系列考古學、古文字學的研究成果看,是相當可信的。馬寶善先生在他的書中講明,傳世的文王後天八卦圖,貫徹了“乾坤六子”之說,“是易學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顯示天道、地道與人道,狀態不同,殊途同歸”。形成於周初的卦爻辭,以及出自孔氏的易傳“十翼”,都被肯定為對易學的重大發展。

    關於孔子在易學發展中的作用,在這裡我試作一些補充。孔子晚年好《易》,明見典籍,“十翼”是孔子所作,也確載於《史記》等書。1973年底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經傳,裡面有一篇題名為《要》,記錄了孔子和弟子子貢的對話,我曾有小文介紹討論。子貢看見孔子喜好《易經》,甚至到了“居則在席,行則在橐”的程度,懷疑孔子怎麼會這樣看重一部占筮的書。孔子回答,他對《易》的看法是與專事占筮的“史巫”完全不同的,不是為了占問,而是要看其中的“古之遺言”。這表明孔子已經把學問的易和算卦的易區分開來,可以說是易學的正式創始者。“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之說,於此也可得到印證。

    “易道”體系特色的另一點,是突出肯定了老子與易學的關係。

    讀者掀開《易道宇宙觀——中華古老的象數邏輯》這部書,在扉頁上便可讀到兩句引文。一句是老子《道德經》所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一句是孔子《繫辭》:“易與天地准。”論易學何以引及老子?可能有讀者懷有疑問。

    馬先生在第三屆中國國際易道論壇上的主旨發言,曾專門講到這個問題。他重點對比了老子的道和孔子的道,特別是《道德經》和《繫辭》。老子為周柱下史,相當“國家圖書館館長”,不可能不知易,不研易。看《道德經》的內容,“老子把陰陽觀念發揮得淋漓盡致,……可以說老子把陰陽觀念深入到了思想領域、學術領域、實際生活領域,進入社會應用領域”。特別是孔子只講太極,老子則提出有生於無,即無極的觀念,這在易學的發展上,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關於易學與儒道兩家的關係,前人不是沒有意識到,近年還有人認為《易傳》是歸於道家的,可是其所論都沒有馬寶善先生這樣直截透徹。

    宋儒詩云:“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馮友蘭先生曾以之來講哲學。哲學的理論思維,是無窮盡的。相信馬寶善先生還會有更多更新的著述,使其“易道”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完滿。

    作者:李學勤 本文系作者為新近出版的《易道宇宙觀——中華古老的象數邏輯》(馬寶善著,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一書所作的序。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