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吊腳樓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天人合一,簡單實用。
居住在南北盤江流域的布依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用其勤勞和智慧經受住了歷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衝擊,同時兼容吸收別的民族優秀的文化元素,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布依族建築文化。
天人合一的建築環境
布依族選擇建築環境,在景觀上表現出天人合一的文化特性,它依山傍水的大地景觀、隨地形靈活布置的村寨建築布局,以及它所形成的領域和公共空間、就地取材的工匠們憑着經驗建造的居住建築景觀都顯現出特有的民族個性。布依族選擇建築環境講究風水其實是布依族在與漢族的長期交往過程中受到中華傳統文化影響的結果。中國的風水一詞最早見於晉代郭璞所著的《葬書》: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學的根本基礎和核心思想來源於《易經》的陰陽哲學思想,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外部世界和諧、平衡與循環的理念。布依族大多分佈在有江河貫流的山間平地和河谷地帶,沿水而居的村寨通常依山而建形成依山傍水的居住特點。布依族村寨一般由四五十戶聚集組成,多至百戶少的十幾戶甚至幾戶。布依族人將人居環境看作是與自然有機聯繫在一起。在選址規劃和營建中,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謀求人與周邊環境融合協調。布依族巧妙地利用自然環境和自然水系脈絡特點,依山就勢、沿溪順河選擇居住環境。如貞豐縣者相鎮納孔村布依古寨的建築全部建在美麗的省級名勝區三岔河畔,三面環水,碧波蕩漾,隔水相望,是一個集真山真水、民族風情和歷史遺存於一體的古村落,山環水繞,景色宜人。
布依族建築環境受到了傳統風水觀念的影響,蘊含了重視自然資源的持續存在和永續利用的生態觀念。在這種生態觀念指導下,選擇建築環境體現了布依族人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許多布依族村寨還根據自己村寨的特點,制定了保護山林資源、水土資源的鄉規民約。每一個村寨,都有自己的神樹,每逢傳統節日,村中的長者都會率領村民到神樹下拜祭,祈求風調雨順。這些文化所表現的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天人合一觀念。
獨特的建築風格
布依族群眾在與大自然作鬥爭的漫長歲月里,形成了自己的民居建築文化內涵:上江,系南北盤江的中上游,居住在石山區,主要建築是青磚小瓦馬頭牆的樓房。下江,系南北盤江中下游,居住在亞熱帶的河谷里,主要建築是吊腳樓。
——樓房。樓房是南北盤江中上游的布依族普遍居住的房屋,通常為二層。每棟三間或四間,面闊包邊1.3米左右,進梁包邊0.8米,從地基至脊樑高一丈八尺八寸或一丈六尺八寸,要求最後的數字是“八”,因為圖個“要得發、不離八”的吉利。平房屋架為互相穿斗式木架結構,由柱子、穿枋、瓜筒、落櫞枋、大梁、桁條、樓枕、櫞皮等相互穿斗排列而成。一排柱頭裡不落地的短柱稱為“瓜筒”,柱與柱之間距離為三尺或三尺八寸,稱為“步水”。屋排架是七柱的稱“七個頭”,九柱的稱“九個頭”,十一柱的稱“十一個頭”,其中以“七柱頭”居多。從中柱到前後檐柱的頂端,依次漸漸降低而成斜坡形,俗稱“分水”。柱和瓜的頂端成凹形,俗稱“碗口”,是放桁條用的。柱上部穿出一枋,俗稱“出檐挑手”。
長開三間的樓房有四排柱,長開四間的有五排柱,中堂比次間稍寬,一般寬度為4米,次間3.6米。中柱頂端用大梁,二柱處用二梁,頭穿處用羅檐枋,下部用地檐。后檐柱的上下羅檐枋與前二柱羅檐枋對稱,兩邊次間頂用桁條,中間用樓枕,平房次間都有柱,柱高2.3米,樓上鋪木板作堆穀子或置床,有的是鋪上竹子堆放玉米。整個屋架所有木料有杉、椿等,穿檐枋則用楓香或其它雜木。
布依族樓房內部結構各家大致相同,正中一間為堂屋,設有神龕,既是供奉祖先的場所,又是婚喪喜慶及平時招待客人的地方。左右次間,以中柱為界,前作伙房,後作卧室。亦有不少人家專蓋一間做廚房。布依族向來把立房造屋當作一件大事,下第一塊基石時要看日子,由石匠師傅燒香念“咒語”,高聲朗誦吉言“高粱粑一對,銀髮富貴;高粱粑一雙,兒孫滿堂”。木匠開工也要看日子。立房是整個建築過程中最隆重的儀式,主人在頭一天要打糍粑,備好招待親友的酒肉,晚上要吹嗩吶。立房這一天,各方親友都來慶賀,其中以舅最為特別。新房子的大梁由舅送來,路上樑木要用紅布包裹,並請嗩吶樂手吹奏相送。整整一天嗩吶聲、笑聲延續不斷,小孩子亦高興奔跑穿梭,熱鬧非凡。
——吊腳樓。也叫“吊樓”,是南北盤江中下遊河谷地區的布依族普遍居住的房屋,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為最佳屋場,後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腳樓屬於干欄式建築,“干欄”一詞直到南北朝時期才在史籍中出現,“干欄”又作“干闌”、“桿欄”、“閣闌”、“高欄”、“葛欄”、“麻欄”等。《魏書》(第101卷)記載,僚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闌’,干闌大小,隨其家口之數。”現在大多數學者的看法是:上層住人,下層養畜即為干欄。典型代表有:興義市南龍古寨布依族吊腳樓建築。吊腳樓房屋設計有兩種格式,一種是長12米、寬8米,最底層因斜坡架空,其面積只有24平方米,第二層靠山一面擴寬72平方米后,使房屋總面積達96平方米。這類建築分4行立房,每行用11根圓柱子,其中中柱高5.6米。另一類是長12米,寬10米,建房面積有120平方米,每行用13根圓柱子,中柱高5.93米,不論是11柱還是13柱,其兩邊排列的柱頭依次遞減17公分。
這一種吊腳樓簡單、粗放、實用,是布依工匠巧妙地利用斜坡依山而建,它採取撐低補高,以懸空的形式獲取外部空間,柱與柱之間以榫頭銜接,形成下、中、上三層的吊腳樓。第一層隔開用於飼養牛、馬和豬;第二層中間為堂屋,堂屋後面有一小間可作卧室或擺放雜物;左側一分為二,靠山面為卧室,向外則是廚房;右邊也有兩間,一間作卧室,一間設大灶煮豬菜,放置農具、舂碓等。爐灶,忌諱朝東,民俗認為,朝東衝撞太陽,容易引起火災;笫三層由於較高和通風效果好,使儲物不致霉變,用來放2至3個屯籮儲藏稻穀、玉米,在房樑上掛鈎吊種子、臘肉,有的人家還在樓上鋪床休息,三樓靠樓梯架才能上下。吊腳樓反映了布依族的建築文化和生活習俗,其建房過程分四個方面:首先是對住宅屋基的選擇。布依人建房前要請“摩公”在緩坡地帶認為“風水”好的地方選擇房屋地基,安羅盤確定大門方位,“摩公”按建房者全家人的生辰八字來選擇“吉日”動工平整房屋地基和“下馬”(布依人稱呼“下基腳”為“下馬”)。此後,還要請“摩公”推算“立房吉日”、“上樑吉日”、“蓋房吉日”和“入宅吉日”等,建房者嚴格遵循,既不提前,也不拖延。這樣做是為了達到消災避邪、六畜興旺、財源茂盛的目的。據考證,南龍古寨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明初洪武年間的“調北征南”時期,明朝在貴州設置的十三府的上五府(貴州府、安順府、南龍府、大定府、遵義府)之一的南龍府就設在南龍,後來由於水源供不上官家之用和城鎮發展的需要,才轉遷到今天的安龍縣建城。明朝末代的流亡皇帝朱由榔也曾在此休整練兵,至今仍留有巍峨的點將台和寬闊的演兵場,讓人不自覺地想到當年朱由榔在此日夜操練兵馬、欲待時揮師北上收復舊日河山的情景。
簡單實用的建築功能
布依族古老的干欄式吊腳樓建築既可防蟲蛇猛獸之害,又可避免潮濕,下面還可以養豬牛,堆放農具。總的來說具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布依族絕大部分生活在貴州山區,從事農耕稻作,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為生。而貴州的氣候屬於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氣候類型。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等影響,氣候在不同地區和高度的差異比較明顯,又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氣候特徵。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因此在當地自然生態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布依族結合自身生產生活的需要形成了獨具自身民族特色的干欄木房和樓房。
布依族民居建築的功能必須與與之相適應的空間形式結合起來。能否獲得某種形式的空間,不僅僅是布依族主觀願望決定的,而主要還是決定於技術條件的發展水平。
無論是傳統的木(竹)架結構還是磚(石)木結構,通常情況下為三開間,分上、中、下三層。由於布依族是田間稻作的農耕民族,所以其居住空間也與他們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緊密結合,與其思想信仰,生活習俗密切相關。
從其房屋的布局來看,下層關養豬、牛等牲畜,堆放農具。其從事農業生產堆放農具和養牛是理所當然的,而養豬是為什麼?這與布依族的思想信仰和生活習俗有關。除建房子以外,布依族在春節家家都要殺年豬,婚禮、喪禮、營造新房等也要殺豬待客,而年豬的某些部位要等到其它的節日時間才可食用。
比如,正月三十要吃年豬蹄子。年豬的五臟和耳朵、舌頭一定要在清明節時拿去供祖先,這個意義是很重大的,因為大年三十布依族吃到的葷菜主要就是這頭年豬的這些部位,意味着過年過節他們沒有忘記祖先。另外豬尾巴要到“吃新節”的時候才吃,尾巴末梢的毛要留着表示年年有餘。布依族還有養雞的習慣,因為平時家裡來了貴賓殺雞招待是必須的。六枝己酉布依寨、貴定的陰寨人們還在房子外的院壩上搭一個養雞圈,在己酉寨即使是沒有院壩的人家,雞圈就放置在堂屋的某個角落用於關養雞群,只是這樣的話會影響室內衛生。不過,這種現象在該地普遍存在,其實這是一種文化適應的結果。
中層是房屋的主體,裡面包含有火塘、伙房、中堂、卧房。其實和侗族一樣火塘也是布依族的主要生活場所,火塘的設置根據房屋的形式而有不同的設置,居住在平地樓的布依族,火塘一般設在一樓,但對於大部分的布依族而言,都是居住在干欄式木樓的二樓。一般設在中堂靠里側一間,在室中間挖小坑,四周壘石條或磚,火塘內鋪草木灰,中間一般置放三角鐵架,用於安放燒飯煮菜的鍋具。火塘正上方懸掛一長方形吊炕或吊鉤,作為熏制和烘烤食品之用。火塘的面積至少要容得下一家人活動。
伙房即廚房是布依族從火塘生活形式逐步分離而來的布局形式,伙房裡壘有灶台,放有碗櫃。有了伙房,布依族做飯做菜的中心逐漸轉移到了伙房,而火塘只是冬季烤火,年節熏烘臘肉之用。火塘與廚房各佔兩側之一室。有的家庭甚至逐漸以火盆代替了火塘。即便是在一些變遷的現代民居中,人們仍要在房屋的側邊搭建一個人字瓦頂的伙房。因為人字瓦頂通風條件好,便於晾曬各種剛剛收穫的糧食。
堂屋是布依族整個家庭的重心,堂屋整個空間由四根大的穿枋穿構而成,它包括從大門到神龕這一空間結構。這四根大的穿枋人們稱呼為“四大落雁”。在堂屋正中的牆面上會搭神台,作為家神供奉。而家神崇拜是受漢文化影響的結果,與漢族交流密切的開陽禾豐鄉馬頭寨布依族,對神台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他們的神台裝飾得非常精緻大方,年節或家裡有什麼大事都要先供奉祖先,希望取得祖先的庇佑,確保家人安康、家畜興旺,如果是辦什麼喜事或喪事首先供奉祖先通知他們家裡有重大事情。另一方面是非常希望祖先們保佑他們的事情順利進行。
堂屋后室設老人卧室,兩側各分兩室。老人的卧室比較簡潔,年青人的卧室布置得相對新整,特別是新房布置得更是光彩熠熠。室內的傢具都為木質上漆,格調古色古香。床為老式木架結構雙人床,上有欄杆吊頂,用於搭牽床簾和蚊帳。床架和欄杆雕龍畫鳳或雕刻各種花草圖樣,栩栩如生。
最上層為房屋頂棚,不用於住人,用於搭建糧倉和堆放一些不常用到的農具。有的家庭糧倉會直接搭建在房屋側邊或寨子上某個適合的地方。然而,無論是搭建在家裡的糧倉還是搭建在屋外的糧倉,由於都是用木板圍成,所以鼠患無法杜絕,糧食難免遭受損失。 來源:中國黔西南 文/圖 蒙榮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