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中的八卦局 神秘的黎槎古村

山水中的八卦局 神秘的黎槎古村

 

 黎槎村,位於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市回龍鎮。黎槎村,原名周庄,當初周姓開村,始建於宋代。據蘇氏族譜載,南宋嘉定年間(1218—1224年)蘇氏先祖從南雄珠璣巷遷至此地,而蔡氏族譜載,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蔡氏先祖也從南雄珠璣巷遷至此地,比蘇氏晚遷近200年。目前村民主要是蘇姓、蔡姓為主,常住人口1400多人,另有僑胞1400多人,是著名的僑鄉。

  2009年,黎槎村被廣東省民間藝術家協會認定為“廣東省首批古村落”;2012年,黎槎村被南方日報等評為“廣東省十大最美村落”。

  一、村落環境景觀

 


 
黎槎環境景觀

  (一)自然環境景觀

  黎槎村四周環水,古榕參天,屬於典型的嶺南水鄉環境。其自然景觀有山崗、水塘、村落、古樹相融合的特點。

  1、以山為托

  高要地區不僅為廣東地區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帶,境內有眾多緩坡山崗,同時也是典型的嶺南水鄉,可湖密集,低塵濕地眾多。村落充分利用了地理條件,營造了對村落有利的聚居環境。據族譜記載,黎槎村始建在鳳崗山上,是因為此地常發大水,故把村落建在高崗之上免於水災之患。村民利用山地高差,以最快的速度排走降水,避免水浸街道、牆基等。

  2、以水為脈

  中國風水學對於村落選址講究“風水之法,得水為上”,我們由保存完好的黎槎村可以判斷當初選址一定遵循這一原則。

  黎槎村山崗、水塘、村落三位一體,相融相生,形成村落整體的自然景觀,而其自然環境中最具特色的是水塘勾畫出村落的脈絡。村落四面環水,由東塘、西塘環繞,總面積達10000平方米,既可養魚治富,又可美化環境,既構成以環形水塘為帶的視覺景觀,氣勢磅礴,又起到護村禦敵的重要作用。

  黎槎村因村落四面環水,狀如木筏浮於水上,故由“周庄”改名“黎槎村”,以水得名。

  3、以樹為障

  黎槎村民在擇山聚水之時,亦在村落出入口或各酒堂附近種植榕樹,以利風水。這些榕樹樹型奇特,葉繁枝茂,樹冦巨大,形似茂密的樹林,這些古榕數百年來,一直庇護這村民,成為村民茶餘飯後、勞作之餘休憩之所,既可遮陽擋風,又可美化村落小環境,既增加了村落景觀,又因其民間傳說,增加了村落的人文內涵。

  如,龍鳳榕、三星榕等。龍鳳榕,位於村落東南角的百年古榕樹,樹冦達700多平方米。這兩棵榕樹有一個傳說,建村之時,先祖為村落的未來寢食不安,忽然夢見南海神仙,囑咐多植樹可福蔭子孫後代。此先祖非常虔誠地按照神仙的方法,選出一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童男童女,各植一榕,即為龍鳳榕。據說自從有了龍鳳榕,村民果然得到了福蔭,之後,村民為了能夠健康長壽、家庭美滿,又請了南海神仙指點迷津,又在村落東北角種上三棵榕樹,即為三星榕。

  (二)人文環境景觀

  1、以八卦為局

  據黎槎村入選“廣東省首批古村落”的理由在於以“八卦”之形布局取勝。這些村落的“八卦”之說源自《易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最終生生不息”。

  通過航拍圖片和田野調查,我們發現黎槎村有10個裡坊,每里坊有一條通往鳳崗頂的巷道,多為曲折小巷,且圍內環形的窄巷亦是長短不一,似斷又連,彷彿為八卦之形狀。雖然《廣東古村落》記載:“建村時,蘇、蔡兩族確定了村落整體布局為八卦形狀,意為生生不息,天地人各之意。”

  但黎槎村究竟是否為八卦布局有等專家進一步考證。

  2、以屋牆為屏。

  黎槎村的圍寨,既具備廣府梳式村落結構,又具備客家圍屋的特點,故極具防禦的作用。村落四面環水,狀若孤島,只留南北兩條通道進出,入口處均建有三層高的炮樓,配以大鐵閘作防禦之用,從而保護村民不受兵匪的滋擾。黎槎村的兩座炮樓,抗戰時期已經被毀掉。

  總之,黎槎村防禦系統獨具特色,實施三級防禦。第一級防禦為設置在村落進出口的炮樓和鐵閘;第二級防禦以外圍房屋作為村落圍牆,整個村落在外圍設置10個小門樓,均設有閘門;第三級防禦則是村落內巷道曲折有致,變化多端,外來者入村容易迷路。

  二、村落物質文化景觀

  (一)八卦街巷,桃源舊里

  1、鴻運當頭,百巷歸源
 



鴻運台上太極圖

  黎槎村位於鳳崗山上,其中心位置有一平台——鴻運石。相傳,古村此處有棵數人合抱的鳳凰樹,花開之時,紅似火,引來百鳥爭棲,遠望酷似紅雲一片,故稱“鴻運”。據說只要在鴻運台誠心轉上三圈,燃放鴻運炮竹,便可保佑鴻運當頭,久成鄉俗。鴻運台繪有太極八卦圖,自然為後人所為。

  以鴻運台為中心,有15條主巷道呈放射狀通達村落10個門樓及部分角落,而村落中橫巷達84條,其縱橫交錯的巷道竟達99條,加上圍外環村大道,恰恰為100條巷(道)。

  村落中的房屋也是以鴻運台為核心由山項向山腳一環一環地梯狀延伸,每環之中似通非通,宛若迷宮,但只有直通門樓的巷子方可出圍,故起到很好的防禦作用。

  2、九里一坊,儒風化雨

 




興仁里門樓

  黎槎村略呈圓形,四面環水,有村道相繞。村道長約1000米,至今保留着10座古樸的門樓,每一座門樓就代表一個家族,代表着一個坊,因此得名“九里一坊”。

  村西有“居和里”、“淳和里”、“尚仁里”等3個裡;北面有“仁華里”、“遂願里”等2個裡;東面有“仁和里”、“毓秀里”、“柔順里”、“遂德坊”等3里1坊;東南角有“興仁里”等1里。

  門樓建築比較講究,多為磚石木結構。有麻石雕刻里坊名,有雕花封檐板,有古色古香的彩繪……且每座門樓的對聯極富情趣,但都圍繞儒家文化的“仁愛”思想為主題。

 (二)明清民居,嶺南古韻

  1、祖堂遺風,收族敬宗

 


 


 祖堂

  嶺南人重宗族觀念,大族聚居后又分數房,大族建有大宗祠或宗祠,而每一支房又建有分祠或家祠、家廟等。黎槎人將祠堂稱為祖堂,全村有16座祖堂。村落中的門樓均代表一支房,它們把村落分割成數個小區塊。

  家族成員都圍繞祖堂而居,是最牢固的社會關係。黎槎村的祖堂大部分集中在南部,其中蘇姓人居於東南方,蔡姓人居於西南方,這也說明勢力強大的宗族佔據了村落中最好的居住方位。

  祖堂一般與民居相通相連,整體比民居略高,建築用料較堅固,裝飾較精美,空間也較大。祖堂的外輪廓建有鍋耳牆,屋檐角和屋脊邊塑有鰲魚尾,檐口有生動的灰塑和彩繪。堂內有一長方形天井,兩側為兩個過道的小門樓,加之前廳和主屋的房檐構成“四水歸堂”的格局。因為古人以水為財,自然財不外露,雨水收入天井,順暗道流入排水渠。堂內靠後牆設有一神龕,上供觀音菩薩,下奉先祖牌位。

  祖堂設置十分簡樸素雅,平時悄無人語。春節時,村民會在門口貼對聯、門神;清明節,村民都會來祖堂祭祖,並燃放炮竹。

  2、酒堂鄉風,紅白民俗



 紹安酒堂

  酒堂是黎槎村頗具特色的建築,是村中族人紅白事擺酒之地,也是族人商議族事的場所。全村共有酒堂6間,分別為“興義”、“聯秀”、“遂德”、“敘樂”、“光崋”、“紹安”等。

  酒堂一般三、四間,多為凹斗式門臉,其門框、地伏、台階多用花崗石,門額也為石刻酒堂名稱。檐下有灰塑或彩繪,也有部分已經貼上了瓷磚畫。

  酒堂,這一古建築或許是肇慶地區獨特的建築,這是與廣府其他地區截然不同的一類建築。因為廣府各地多在祠堂中議事,舉辦紅白事。當然,現在廣府中也有一些村落開始興建新的擺酒席的建築,則另當別論。

  3、敦善書舍,書香一脈


敦善書舍

  敦善書舍,位於鳳凰崗頂,為黎槎村唯一一座私墪。書舍為一座小院,門楣、門框、地伏、台階均為花崗岩,其中門楣刻有“敦善書舍”四個楷體字。

  書舍主屋為三開間,前有四方天井,左右各有一廂房,右側為過道門樓。主屋十分高闊,約十餘米,中間供奉孔子畫像。最為獨特之處,屋內竟然懸有兩根粗大的圓木,或許是“棟樑”寓意。

  據介紹,敦善書舍培養出多名“探花”、“進士”,因缺乏相應的方誌、族譜資料,無法斷定。希望研究者根據方誌資料,疏理出人物小傳,以饗游者。

  4、民居櫛比,回龍庇佑

  黎槎村民居大多始建於明朝,磚木結構,由青磚、花崗岩、杉木、灰瓦、砂灰等建造而成。民居均低於祖堂,所有房屋皆平等一致。

  黎槎的房屋設計比較獨特,多似廣府建築中的直頭屋。一般長方形結構,屋后無窗,屋前僅一小窗。房屋沒有陽台,沒有天井,沒有側房,內設閣樓。

  房屋雖然簡陋,但座座相連,連綿不絕,其中最外一圈民居達90多間,且門口幾乎都向內開,每一圈房屋數量逐圈遞減,極似客家圍龍屋,但又有本質的區別,客家圍多為半圓形村落,而黎槎卻是圍繞一個中心的圓形村落。

  三、村落非物質文化景觀   

  (一)茶果節俗,宴親待友


黎槎村茶果節

  茶果節,又叫“行村”,每年農曆正月初三,黎槎村民都會通過宴請親朋好友,燃燒鞭炮,舞獅等活動加以慶祝。

  黎槎村民製作茶果多用米粉蒸煮而成,主要有裹蒸茶果、煎堆、水欖等數十種美食。製作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春節和秋後,恰好這是佳節期間走親訪友的時間。黎槎村俗,茶果節這天嫁到外村的姑娘一定要回娘家探望父母兄弟,同時也帶上家公家婆。

  茶果節上,全村人集資買煙花炮竹,在村裡的地埕上燃放。當天晚上,這一年生有男丁的村民總會用竹筒裝有領獎的紙條,放進煙花筒射上天空,竹筒系一個小降落傘,讓村中孩童去搶,誰搶到獎金歸誰。這項活動,有點類似東莞厚街鎮古坑村“搶炮頭”的風俗。

  (二)花席編織,莞草傳情


村民在紡織花席

  黎槎村特產——花席。花席是用芏草紡織而成。芏,又稱茳芏,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喜生長在沼澤、低濕或者鹹淡水交界處。民間通稱為席草、咸草、三棱草,而在東莞被稱之為牛草或莞草。

  在黎槎村的田野調查中,榕樹下總有幾個老婆婆坐着編席,邊說話邊幹活,絲毫不影響,可見編織技藝的嫻熟。因為初次來黎槎,不甚了解花席特產,希望再來時一定帶回家一領花席。因為東莞莞草已經十分少見,而編織莞席之藝亦將消失。希望花席編織技藝能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並申報“傳承人”,將這項民間技藝傳承下去。

  編織花席工藝流程:編織前,首先,需要對莞草進行泡、洗、曬等工序;然後,再舂平、漂洗、染色等;編織中,按圖案在織機上手工編織;編織后,用滑石打磨,至平整方可。

  (三)石狗崇拜,原始信仰

  黎槎村三星榕下有一尊紅砂岩雕成的石狗,常年蹲守在環村塘邊,保護着村民的安全。據說這是只天狗。數百年前,黎槎村民夏天到塘中游泳,總會有人溺水而亡,久而久之,無奈的村民只好在塘邊上燒香祈求平安,結果村民的誠心感動了天帝,遂派一隻法力廣大的天狗化身石狗來到黎槎村池塘邊,保佑村民不再溺水。果然,此後再無人溺水,故每逢初一、十五村民紛紛前往上香,祈福保平安。

  粵西村落幾乎處處都供奉石狗。民間傳說奉祀石狗的原因有二:一是作為圖騰崇拜;一是因為狗血污穢,鬼怪沾上狗血,記世不得超生,所以有鎮邪消災之功。


環村大道

  綜上所述,我們可知黎槎村的自然環境景觀具有以山為托,以水為脈,以樹為障的山崗、水塘、古榕、村落相融相生的整體風貌,人文環境景觀具有以八卦為局,以屋牆為圍的防禦系統,尤其是物質文化景觀表現出功能多樣,風格統一的建築特點,體現了農耕文明的特質,而非物質文化景觀則反映出節慶民俗民間信仰的多樣化和創造性。黎槎村的環境景觀、物質文化景觀、非物質文化景觀三間之間相互協調,相互支撐,最終構成了黎槎村的村落景觀呈現出晴耕雨讀的文化內涵,吸引着更多古村落的愛好者和研究者,也激勵着黎槎村的下一代能傳承先賢創造的優秀文化遺產。  

    李培軍/圖文,人物簡介:李培軍(微博賬號@巨野子木),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的副秘書長兼創研基地主任,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