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犁轅壩古村落存明清建築28套 風水格局講究

四川犁轅壩古村落存明清建築28套 風水格局講究

 


 

院落里的街沿石上也雕刻着圖案。


 

房梁、窗欞都有精美雕刻。


 

參差有致的灰瓦老屋。


 

滄桑院落仍可見當年風光。

     在通江大巴山深處,至今保留着一個原貌基本完好的犁轅壩古村落。5月17日,當四川文化學者、省 委黨 校專門從事四川村落民居研究的孫和平教授到犁轅壩考察時,忍不住感嘆:“這是我研究村落民居20年來見過的保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村落,堪稱川東北第一古村落遺存!”

  國際生態聯盟、省社科院和市縣文物局的專家多次前來考察。目前,犁轅壩古村落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6月初,四川省古民居建築、古村落省級評審組將到犁轅壩現場評審。

  “風水”格局

  與成都驚人相似

  5月17日,記者隨孫和平教授一行從通江縣城溯大通江河蜿蜒北上,到泥溪鄉場再車行半小時山路,犁轅壩古村落就遠遠出現在眼前。

  “這是一座風水相當講究的村落。”已數次到犁轅壩的孫和平介紹,犁轅壩古村落的風水環境與成都驚人相似:龜城走向、二江環抱、三城相套。在犁轅壩數百畝的北坡上,古村落散落開來,它的下部斜斜地落到下面犁轅河與鐵林城一條流水山溝交匯處,形似龜頭。“龜,為神獸基石,古村落坐落於龜背之上,於是有了穩固、安定等風水理念的解讀。”

  更讓孫和平驚訝的是,犁轅壩整個北坡具有極為難得的“上下三停”氣象,即村落建築採用分段跌落的台階形地基方式設計,分別建於三層台基或多層台基上。“這樣的民居建築格局和樣式,高低錯落,頗富立體感。”

  在犁轅壩村主任何東紅的帶領下,一行人來到一處名叫鐵林城的地方,這裡是遠觀犁轅壩的最佳所在。只見犁轅壩對面的馬家岩宛若飛龍,自北向東南蜿蜒。南面7里之外,猴子坡默默地守護着犁轅壩。何東紅說,馬家岩和附近的石牛山兜出一個“葫蘆”,犁轅壩就在“葫蘆”肚子里。這讓犁轅壩宛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而半山上的鐵林城,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前,都還是犁轅壩人出行的唯一道路。至今,這裡還能看到明朝將軍馬光祚為抵禦兵匪而修建的鐵林城牆遺存。

  聚族而居

  明清建築現存28套

  記者從村子散落多處的幾塊殘碑上了解到:600多年前湖廣填四川的時候,馬氏入川始祖馬青錢就落戶於通江縣今毛浴鎮的陳家營,他的第四代傳人馬泗龍,把家園開拓到了現在的犁轅壩。此後數百年,馬氏一族便聚族而居。到如今,整個犁轅壩村80多戶居民竟然有600多人姓馬。

  孫和平在多次考察中,統計出犁轅壩古村落有58套穿斗式院落,其中明清建築28套,認為“三(四)合院、吊腳樓、雕樑畫棟、石砌院壩”是犁轅壩民居最突出的特點。村文書馬勝凱介紹,幾百年來,只有8套院落因年久失修朽爛了。

  村民馬勝勇居住的不規整三合院,在孫和平看來,是四川民居建築中奇特罕見的一處,它的左右廂房不對稱,左側廂房還是吊腳為樓,層疊蜿蜒。而在右邊偏後屋的空間,主人更煞費苦心地修了一處小小四合院,既有四水歸堂聚財之意,又十分隱秘。

  而村民馬朝忠居住的四合院,設計嚴謹,建造講究。堂屋前的“地落檐”門坎石皆為長條整石,打磨細緻;石砌天井“地壩”,沿中軸線設計為“擁堂”格局,莊嚴肅穆,彰顯尊卑秩序;堂屋前安裝6扇半截花窗活動門,與廂房6扇花窗照應。就連屋檐轉角瓦槽檢水,也採用“天轉地不轉”形式,象徵家庭同心、財富積聚。

  這樣的院落,在犁轅壩有很多。家家戶戶的窗欞、柱基石、屋檐都刻有花草、神獸、如意等精美圖案。有的人家堂屋門上還彩繪了文門神,這在孫和平眼裡“全省少見”。

  地處偏遠

  質樸民俗保留至今

  因為地處偏遠,傳統的農耕文化得以保留。

  梨轅壩家家戶戶都有火塘。山區天寒,柴火便利,農家就在灶屋附近挖出四方火塘,其上吊鉤,掛上鐵罐、銅壺,隨時都有熱水熟飯。入夜,一家人或左鄰右舍圍坐一起,捧一堆紅薯在火塘里燒烤,屋樑上熏制的老臘肉不時滲出幾滴油落下來,屋裡瀰漫著各種香氣。

  中國素有“敬家先”的傳統風尚,在堂屋正牆上設家先神龕的習俗,如今在犁轅壩的很多人家裡仍舊保留。但凡逢年過節、婚喪大事,必香火供奉,平時食肉必祭。

  村裡的銀杏樹則講述着孝文化。在村民馬勝周的院壩里,一株粗壯的銀杏樹旁依偎着兩株小樹。馬勝周說,相傳這裡的馬登榮父子,父慈子孝。馬登榮生病外出尋醫問葯,兒子總會在村口銀杏樹下迎接。他的孝行感動藥王菩薩,點化他用銀杏果實入葯,治好了父親的病,不久,銀杏樹周圍長出兩株小銀杏樹,相互守望着,村民們便稱為“父子守望樹”,教育後代要孝敬老人。

  古老村落

  期待走出深閨

  在孫和平看來,犁轅壩古村落有很好的保護和開發前景。“大片古村落民居建築群活態遺存、鐵林城遺址、古墓葬等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滿山遍野的修竹茂林、清澈甘甜的溪流等獨特的生態資源,淳樸厚重的人文環境,是一筆了不起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馬勝凱告訴記者,泥溪鄉提出了一個口號:“保護古村落,產業惠民生。”在梨園壩沒開發前,村裡不允許任何人動一石一瓦,更不允許自拆自建。村民馬從興說:“村民實在想改善居住條件,就拿錢到街上、縣城去買,成本差不多。”

  村裡還對58套院落編號,責成專人看護,成立了巡邏隊。同時,還把犁轅壩規劃為兩個區域——古村落觀光遊覽區、自然生態休閑避暑度假區,因地制宜地發展旅遊業和服務業。

  尋找多方力量對犁轅壩古村落保護性開發,是泥溪鄉政府正在奔忙的事情。採訪中,泥溪鄉黨委書記朱雪梅不斷給村民講:“一定要好好保護這批古建築,犁轅壩的出路就靠着它們呢!”

  編后

  保護開發切忌“有文物沒文化”

  近幾十年來,全國不少的傳統村落幾乎遭到毀滅性拆除,歷經數百年的犁轅壩古村落能夠得以保留至今,不能不說是當地的一大幸事。

  當地正尋找多方力量對古村落進行保護性開發。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僅僅保護和修繕其物質載體——原來的古村落、老建築,還需要保留並延續原生態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和生活氣息,使其與現代文明適應,在鄉村的不斷建設、發展中傳承下去,並散發出新的活力。否則,有可能會使古村落變成一個只有歷史建築物,而沒有軟文化的空殼。來源:四川日報  □王興元 本報記者 吳曉鈴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