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敦康:《周易》是管理學的最高經典

余敦康:《周易》是管理學的最高經典

 




北京大學哲學系開設的乾元國學講堂,一年學費高達3.6萬元,不少大中企業、政府部門高層管理人員和國學愛好者卻仍趨之若鶩。余敦康,就是這個講堂的首席導師,主講《周易》。

  這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被稱為中國哲學界泰斗級大師的老人,本該是一位安靜地在象牙塔里治學、著書的學者,卻隨着社會上的“周易熱”,頻頻在“世紀大講堂”、“百家講壇”等欄目露面,許多國學班也爭相向他發出授課邀請。大師成了明星。


  十一長假前,按照事先約定好的時間,余敦康在家中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他笑着說:“前幾天我有課,所以沒有時間。”那是一堂中歐合辦的MBA培訓課程。“他們也學《周易》。”余敦康說,“《周易》是可以和管理學結合在一起的,我研究的就是這個方向。”

  《周易》的核心價值觀是陰陽和諧

  余敦康並不喜歡談自己的個人經歷:“沒什麼好說的。我本來是武大哲學系的學生,1952年,我國學習蘇聯進行院系調整,將全國所有哲學系合併到北大,我也順理成章上了北大哲學系。1957年,我被下放、勞動改造,後來在很偏遠的地方(湖北棗陽平林公社)當了中學教員。那之後的21年,我沒有進行任何哲學方面的學習,直到1978年回北京,才繼續跟着任繼愈先生,參加了《中國哲學發展史》的編寫,我負責其中一個涉及《周易》的章節,並從此對它產生了興趣。”用幾句話結束了對自己經歷的描述后,余敦康很快切入正題,與記者 談 起 了《周易》。


  “《周易》最早形成於商周之際,起源於當時用龜甲進行的占卜,在春秋時提升為一種哲學。它比孔孟之學的歷史久遠得多,是中國最古老的學問,也是一種儒道綜合的世界觀。到漢代以後,它廣泛擴展到哲學、政治、倫理、美學、科學等各個文化層面,不僅儒家把它視為‘群經之首’,道家將它崇為‘三玄’之一,民間流傳的堪輿、占卜,也都在用它,但它又絕不等同於算卦和風水。一個中國人,可能沒有學過《周易》,但一定早就有了《周易》的文化基因,只是‘日用而不自知’而已。”


  上世紀80年代,著名哲學史家朱伯昆在北京搞了個《周易》研究院,幾個研究哲學的人湊在一起,研究易學和文學、醫學、科學的關係,余敦康負責易學和管理學的關係這一塊。“我對易學有一個特殊的看法——《周易》是歷代社會管理學中最高的標誌和經典。”


  在余敦康看來,《周易》的核心價值觀是陰陽和諧:“所謂陰陽,就是一對對立的矛盾體、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就像有天必有地,有光明就有黑暗,有東就有西。對立始終同時存在,並且無處不在。打個比方,如果人的陰陽不平衡,身體就不會健康。社會是這樣,治理國家也是這樣,如果矛盾對立得不到良好的解決,就會出問題。我曾經在給省部級幹部的講課中講過,改革開放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各種矛盾,如何解決矛盾。過去,講究的是鬥爭的哲學,是東風壓倒西風;而現在,人們漸漸意識到,陰與陽可以和諧相處,而這種認識,能指導我們解決市場經濟的問題、中外關係的問題……”


  現今社會,人們重新對《周易》——這座古代智慧的寶庫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忱,從學者到政府官員、企業老闆乃至街頭小販,都不乏《周易》的熱心研讀者。一本書的應用率如此之高,也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獨特現象。對於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余敦康的解釋意味深長:“《周易》最早就是做占卜用的,誰都想算卦,什麼人都一樣。只不過,正統的《周易》是用來做最高決策的。古語說,‘《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用它來看風水是沒有用的。”


  自稱是“于丹的粉絲”


  “《周易》為何能如此廣泛地被現代社會所接受?”余敦康略加思索:“因為中華民族的文化開始復興了。”


  作為學院派的代表人物,余敦康如今也通過上電視、寫博客等多種方式,向人們傳遞《周易》的哲學精神。學者走出書齋,是當下盛行的文化現象,最典型的代表是于丹。隨着她對《論語》、《莊子》等經典的世俗化解讀,她的身邊形成了旗鼓相當的兩大陣營,贊者極贊,貶者極貶。余敦康就是支持方的代表,在《世紀大講堂》的錄製過程中,他曾毫不諱言自己是“于丹的粉絲”。“我認為,于丹之所以能一炮而紅,不僅僅由於她個人的魅力,更因為中國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讓人們產生了內在的文化需要,這也是中國文化精神現代化的需要。但有不少人緊盯于丹解讀經典時出現的錯誤,說她這個字講錯了,那個事講得不對,甚至出了本《解毒于丹》,這是什麼心態嘛!我研究了半天,她的書沒毒啊。于丹本身的定位就不是學術研究,而是針對大眾講自己的心得體會,即便有個別錯誤,也是可以原諒的。相反,我覺得于丹給我們樹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對學院派也很有啟發。”


  余敦康說,此前,自己將《周易》當作純粹的學術課題研究了幾十年,大部分研究成果卻只能在小範圍內傳播,好比坐在金字塔尖上,與社會大眾幾乎沒有聯繫。“于丹卻聰明地將孔子、莊子講成普通人,然後根據自己的體驗,結合現代人的需要,用古人的思想來解決現代人在工業社會中產生的心靈問題,比如如何建立自己的理想、營造成功的人生,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過上心靈期待的美好生活,如何擺脫名利的枷鎖……”


  與現代生活的對接,讓很多從不讀傳統經典的普通大眾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余敦康說:“真正的文化建設高潮,應是全民運動,而不是幾個學者在那裡埋頭苦讀。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於丹。”

  坐飛機來聽課的學生


  在媒體上露面多了,余敦康也擁有了一大群自己的“粉絲”,有人專門在他的博客上留言,稱他是“極可愛睿智風趣又前衛深刻豁達的老頭”,還有一名退休的老工程師更是激動:“聽余先生一席課《當代視野下的儒學》,勝讀十年書……”乾元國學講堂的學員格外熱情,一到開課的周末,就從全國各地開着車,甚至“打飛的”來聽課。


  不學管理,學國學,已成為許多企業高管熱衷的事情,這是另闢蹊徑還是誤入歧途?有學員解釋:“經濟管理是‘技’,而這個是‘道’,學了道之後,心態變得平和多了,做事情不再浮躁,在生意場上也有了自己的節奏……國學還能讓我們更了解社會背景,看問題更全面,自身也會有所提升。”


  余敦康說:“有很多學生在學習之後,能領悟到《周易》中所傳達的和諧思想,並自主運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去。”第八期講堂結束時,余敦康要求每個學員分析一個卦象。一位名叫欒芳的學員選擇了“家人卦”,並分析得頭頭是道:“這一卦的卦象是‘離下巽(音同“迅”)上’,卦辭為‘家人:利女貞’,它很好地說明了中國家文化的位置,即‘正家而天下定也’。一個家庭的和諧,需要男人、女人共同維護,也需要家法、家規來維持。”作為一名企業家,欒芳在講完卦象之後,還與同學們分享了學習的心得:“我在學習了《周易》以後,獨創了一種企業文化:九和文化體系,將企業文化和規章制度納入九條框架之中,每種文化下又總領九條,共有八十一條。我跟員工們說,把這些都做到,就能克服九九八十一難,取得家庭的和諧和事業的成功。”“畢業”幾年後,乾元國學講堂仍深深影響着欒芳。今年,她就在公司的會議中,向集團員工推薦了五本必讀書:《論語》、《道德經》、《黃帝內經》、《周易》和《毛 澤東 選集》。


  如今,乾元國學講堂已經辦到了第十五期,而余敦康依然擔任着《周易》課目的講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