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張濤教授:《周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北師大張濤教授:《周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一說到易學,許多人都會感到神秘而高深,而在張濤看來,易學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許多現在常用的說法,比如“與時俱進”、“居安思危”、“否極泰來”,其實都源自《周易》。作為一名易學研究者,張濤希望能通過公益講座等形式,改變以往易學學術研究“養在深閨”、“不接地氣”的情況,將“正能量”傳遞出去。

  《周易》是群經之首

  新僑報:近幾年一直有一股“國學熱”,作為一個研究易學文化的專家,你覺得易學在國學這個大的範疇中是一個怎樣的位置?

  張 濤:《周易》是群經之首,所以歷來討論國學經典都繞不開《周易》。近幾年“國學熱”持續興起,《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這些大家可能了解得比較多,但是對於《周易》,社會各界人士對它的認識和理解還存在着一些誤區,所以我們更有必要在這方面加強研究,以及宣傳和傳播的力度。

  新僑報:現在說起《周易》或者易學,大家一般會有兩種比較極端的印象,有人認為《周易》高深莫測,有人認為《周易》是封建迷信,作為一個研究《周易》的專家,你覺得對於一般民眾來說,應該以怎樣的眼光來看待《周易》和易學呢?
  
  張 濤:現在我們的易學文化其實是一個包羅很廣的概念。如果從《周易》這部書來說,它的形成已經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原本屬於精英之學的易學也成了民間文化、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周易》這本書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由這部書逐漸擴大的易學文化這個體系裡面可能有一些內容,特別是和民間文化、民俗文化比較接近的部分,還需要一個再認識、再分析、再批判的過程,要在全面了解以後再進行分析和批判,才能真正收穫有益的東西。

  新僑報:你在以往的訪談中也有提及現在的易學研究和推廣存在着“精英易學”和“民間易學”的差別,您覺得現在這兩者之間是一個怎樣的關係?

  張 濤:從中國文化本身來說,精英文化和民間文化是不能分的。現在易學研究,也有不少自學成才的民間研究者。相對於“學院派”來說,他們可能缺乏系統、學理地學習、積累、總結、提升。但“民間派”與“學院派”之間應當保持互動的關係,因為兩者都承載着宣傳大眾這一重要功能。目前高校的研究機構也希望能打通“精英易學”和“民間易學”。以前的“精英易學”藏在深閨,以後則要走出去“開門辦學”;而民間易學也應該主動地向精英易學的主幹靠攏,避免過度商業化。

  新僑報:你曾經說過,《周易》是我國最早的管理之書,易學堪稱中國式的管理學,那麼這種中國式的管理學與我們熟知的源自西方的現代管理學相比有什麼不同之處?

  張 濤:《周易》管理的核心是人,本質是陰陽平衡,其中所探討的是陰陽、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的相互關係及其變化規律。西方式的管理則是特定的環境下,對組織所擁有的資源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以便達到既定目標的過程,當中也有對人的尊重、對人性的關心等方面,但更多是從管理的績效來體現的,把管理的重點放在物質資料的改進和提高上,相對來說,缺少從人性和核心價值出發來滿足人的需要,因此在其管理思想和管理形式上與《周易》重視人的力量,認為人是管理的核心的民本思想是有所不同的。
 

       新僑報: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對於《周易》的了解還是來自閱讀武俠小說,金庸小說中的一些招式的名稱就是來自《周易》,比如“亢龍有悔”、“見龍在田”,你對武俠小說里的這些易學文化元素是怎麼看的?

  張 濤:中國的武術精神、體育文化,都和《周易》有緣。這些武俠小說是學習易學、認識易學的重要途徑。我覺得閱讀是有階段性的,讀者通過通俗讀物對易學產生興趣,想進一步學習,可以再拿原典,或者是和易學研究聯繫更密切的書來看。我覺得中國文化,如果用《周易》里的話來說,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現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正確的觀念和處事方法,都是《周易》里的,只是大家已經不知道了。我希望今後對於易學文化會有一個普及的過程。我一直說,如果人生只讀一本書,我推薦《周易》。

  新僑報:直接讀《周易》,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在理解上還是有點難度,你能不能推薦一些針對《周易》比較好的普及讀物呢?

  張 濤:《周易》的旁支和補充也有很多,其中好書不少,但是也有好多根本就沒有掌握《周易》的基本原理。前幾年我也做過《周易》的注和評,對《周易》提供了一個當代的解說和詮釋,書名就叫《周易》,由江蘇鳳凰出版社出版,可以把這個作為一個基礎。如果特別關注建築和風水方面的,可以去看一看北大於希賢教授的著作。

  新僑報:你這次講座是關於易學和建築文化的,能不能給我們舉幾個這方面的例子?

  張 濤:易學的根本精神實際上就是和諧,古代的建築是講和諧的,比如我們知道古代建築有一組概念,就是凶宅和吉宅。實際上,所謂凶宅、吉宅也是相對而言,這和居住者的需求是緊密相關的,古時講求住房的設計要和居住者相適應,達到和諧。以前皇家的宮殿氣勢恢宏,但卧室其實是很小的,因為卧室相對是封閉的,古人認為有藏風聚氣的作用,在設計時就考慮到這一點,使宮殿的設計在整體上得到協調。另外,“剛柔相濟,方圓結合”這種觀念,其實也出自“和諧”精神。有的人家後面是個四方的院,前頭院是圓的,前為天,就是順應了“方圓結合”這個原理,也是對生活和諧、家庭幸福的一種希冀。

  新僑報:從易學角度,請你談談對寧波的印象?

  張 濤:寧波地處東海之濱,西北有四明山,西南有天台山脈,東臨大海,南臨象山港,北靠杭州灣,市區餘姚江、甬江和奉化江三江相連,境內河網交叉如織,三面環海,三江相連,是一座山水結合的詩畫城市。風水學認為,山主人丁水主財。在易學文化中,水是最為重要的元素,風水寶地一般都強調“得水為上”,“水飛走即生氣散,水融注則內氣聚。水深處民多富,水淺處民多貧,水聚處民多稠,水散處民多離。”水是寧波的靈魂,為寧波發展帶來了便利,帶來了無盡的發展機會,也為寧波聚集了巨大的財富。寧波市區餘姚江、甬江和奉化江三江相連,環抱着寧波,這三條江應該是寧波市發展的財富聚集地。江以城為體,城以江為脈。從城市中心的三江口出發,分別有三條蜿蜒開闊的江面,蛟龍般地向西北、東北和西南方向騰飛而去,看上去,整個城市高層建築分佈疏朗,巍巍壯觀,氣勢非凡,把大自然的賜予與人工的巧奪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此外,寧波開埠歷史悠久,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港口。中西合璧、天人合一的寧波必將迎來新的更大的發展前景。 見習記者 姜本末/文 記者 楊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