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學易之千慮一得(邸永君)

 


 

眾所周知,《易》乃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其內涵宏富,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工程、醫學等諸多領域。從學術角度而論,則涵蓋哲學、史學、文學、數學、邏輯學等不同學科,思想深邃,博大精深。自古及今,先哲往聖,爭相引為經典;晚輩後學,莫不推崇備至。先師孔子儘管“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但對《易》卻十分青睞,且認真領悟,傾力解讀,韋編三絕,老而彌篤。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年而喜《易》,序《彖》、《繫辭》、《象》、《說卦》、《文言》,為後世學子讀《易》構建津梁,指引路徑。史有明書,斑斑可考;貢獻之大,毋庸置疑。聖人垂則,后昆效之。作為學者,往往習慣於從自身專業的角度看問題。本人專業是中國古代史,兼涉古典文學與民族文化領域,自讀研究生開始,十幾年間,曾幾度研習《易經》,時斷時續,收穫不彰。其間,輒被無知所震撼,亦常因魯鈍而懊惱。近幾年來,突然若有所悟,難免沾沾自喜。正如孔子所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誠高論至理也。現就本人數年來讀易之所思所感,彙集成文,擬就“吉光片羽”與“千慮一得”等兩方面分述,匆匆奉上,以就正於同道方家。

  一、吉光片羽

  在讀史過程中,每當我發現《易》所留下的吉光片羽、蛛絲馬跡,都會興奮不已,但卻無法準確認定具體是哪位先賢做出的貢獻。這是因為古人與今人取向大異,或不求顯赫於當世,只求將書稿“藏之名山,傳之後世”;或崇尚“微言大義”,斷不會為賺取稿費而東拼西湊,胡言亂語。如兩千年來學界《易經》作者之爭,便是因古人無以著述而留名之欲,而成後人饒舌之資。另一方面,其哲理之深邃與價值之巨大,則堪稱無量,令我輩嘆為觀止。僅以《易·乾·卦辭》與《易·乾·彖傳》為例,《卦辭》只有元、亨、利、貞四字。但寓意深邃,浩闊無垠。四字即已表達出陽氣(乾)在春夏秋冬四季周而復始的變化過程。元者,春天陽氣之始生初萌;亨者,夏日陽氣之通達盛暢;利者,金秋陽氣之盡竭利物;貞者,嚴冬陽氣之含藏守正。而彖者,斷也;《彖傳》乃進一步解釋卦辭之寓義。其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立意高遠,寓義精深。首句“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代表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始生之象;“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則表示夏季雲雨潤物之德、品物生長繁茂之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則象徵金秋萬物有成之獲;“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代表隆冬萬物守持正固,休整以待來年之勢。“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則表示陽氣周流不息,又將統領萬物重新萌生,天地四方皆順昌和美。實令人遐想無限,回味彌窮。除文字優美,文筆流暢,給讀者有行雲流水般審美享受外,區區五十七字所發散承載的文化含量之大,實難用文字來形容。而僅從我國歷史上國號與年號之出於此者,便可略見一斑。在我國歷史上,國號與年號之選擇,乃正名弘運之頭等大事。《易·乾·彖傳》中“大哉乾元”與“大明終始”,成為我國“大元”(西元1271-1368)、“大明”(西元1368-1644)兩個朝代之名,行於中國達374年。而年號,是中國歷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年號蘊涵著帝王君臨天下、宣示正統的特殊意義,君臣朝野為之矚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腸,絞盡腦汁。就寓意而論,年號一向考究,在擇字方面,尤偏重《易經》。再以《易·乾·彖傳》為例,計有大明、乾道、保合、太和、利貞、咸寧等六詞曾分別被用作年號。其中大明一次[南朝宋孝武帝(西元457-464年)],乾道二次[南宋孝宗(西元1165—1173年)和西夏惠宗(西元1068—1069年)];保合一次[南詔國勸豐佑(西元825-?年)]太和五次[三國魏明帝(西元227-233年)];十六國後趙石勒(西元328-330年);十六國漢李勢(西元344-346年);東晉廢帝(西元366-371年)北朝孝文帝(西元477-499年)],利貞一次[后理段智興(西元1173-?年)],咸寧二次[西晉武帝(西元275-280年);十六國後梁呂纂(399-401年)]。《易經》對後世影響之巨,痕迹之深,可見一斑。年號發源於中國,卻不止於僅我所用,而是向周邊輻射拓展,傳至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鄰國。日本國選擇年號極為鄭重,多取自《易經》、《尚書》和《史記》等漢文經典,而《易經》是其首選。如“明治”(西元1868-1912年)取自於中國《易·說卦》中“聖人南面而聽天下,明而治”;“大正”(西元1912-1926年),取自《易·無妄·彖傳》中“大亨以正,天之命也”,足見《易》對其影響之大。

  《易·益·彖傳》有曰:“益,損上益下,民說(悅)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清代滿族統治者因有翰林培育,漢學功底精深,深諳損益之道。為不傷漢族士人自尊,特定“滿不點元”之策,即滿族士子例不點狀元,頗合“損上益下,民悅無疆”之理;而為提高本族總體文化水準以適應統治需要,自皇帝、皇子至普通旗人,皆如饑似渴地學習漢文化,使一個文化層次原本較低、與漢文化體系差異巨大的關外民族,在數十年內便完成了知識主體的根本轉換,面貌煥然一新。尤其是上書房的建立,乃專為皇子讀書而設。因有培養未來皇帝之責,特延請翰林官為師傅。在皇室表率下,滿蒙貴族及官員乃至平民紛紛移樽就教,文風大盛,重師重教成為時尚,對提高滿蒙等少數民族的文化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頗合“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之旨。有清一代,滿蒙文人輩出,名士如雲,正是“名師出高徒”的結果。表明我國歷史上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亦多深通易經達道,且踐行不怠者也。我在撰寫《“文化”一詞由來考》一文時,曾認真搜尋過“文化”這一超強勢名詞的出處。最終確定,其意旨最早出現於《易》。《易·賁·彖傳》中,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語。以“人文”而“化成天下”,用當今用語詮釋,則是指用禮儀、風俗、典籍,以教化天下蒼生。此處文與化雖未連結成詞,但已有當今“文化”所指之意。足以表明“易”的文化含量之大,更可體味兩者之間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

  二、千慮一得

  我深深服膺儒家“學以致用”之理念,力求結合自身境遇與追求,體味經典內涵,並自覺運用於指導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我認為,最應認真研讀並深切體味者,乃乾、坤兩卦。首先,兩卦是分別給每個人的人生角色定位之卦。乾卦探討主導者之所為,而坤卦探討從屬者之所作。對每個個體而言,實際上都充當著多重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責任,且在不同人生階段,充當的角色也一直在變化之中。就男子而論,在父親、長輩與上司面前,屬於從屬者,而在兒子、晚輩與下屬面前,又是主導者;由於《易經》形成於傳統時代,男人的確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因在體力、智力、受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等多方面佔有優勢而起主導作用,“男主女從”之理念大行其道,深入人心,所以在家庭生活領域,夫重乾道,婦重坤道。進入現代社會以後,“男女平等”之觀念日益盛行,陰盛陽衰之現象屢見不鮮。但由於生理差別、性格特徵和歷史慣性等多重因素之作用,我仍認為男子欲思成功,必須主研乾道,兼通坤道;女子欲想幸福,就必須精通坤道,兼涉乾道。反之則無異南轅北轍,緣木求魚。《易·乾·爻辭》則按六爻之順序,揭示了事物包括人生成長的普遍規律,以龍成長於水中為喻,一步步成長為遨遊天地之成功者的六個人生階段之提煉與總結。如初九:潛龍,勿用。是在講在人生初期,如同幼龍生長於水,主要任務是學習、成長,而不需亦不能用事,象徵著一個人的學習階段;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是指龍之羽翼初豐,嶄露頭角,可露出水面,登上陸地,適當做些小事以積累經驗,象徵著人生的實習階段;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指閱歷經驗均已具備,應兢兢業業,努力進取,象徵著人生的創業階段;九四:或躍在淵,無咎。則指人生已達到德才兼備,遊刃有餘,進入一種得心應手之境,以巨龍縱橫馳騁於深水為喻,象徵著人生進入成功階段;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以龍騰出江河,飛離陸地,遨遊九天之自由境界為喻,象徵著人生追求與成就已到極致;上九:亢龍有悔,則揭示出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的鐵律,既有對成功者“高處不勝寒,越處順境,越應謹慎”之訓誡,亦暗含着“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的深刻哲理。乾卦乃強者之卦,鼓勵人生追求應似上天之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甘淪落者,不可不察也。另一方面,這也是對人生階段性任務清晰明確之規定,表明事物包括人之成長必須循序漸進,不可為所欲為。無論是外力外援之揠苗助長,還是自力自營之未學爬而思騰越,皆會導致欲速不達,德不勝威,損人害己,凶咎必至。《易·坤·爻辭》,則是對處於從屬地位者成長階段之歸納、提煉與詮釋。初六:履霜,堅冰至。是教誨居下位者尚不能自己掌握自身命運,在成長初期就更是如此。所以要像履霜一樣謹慎,在冰上行走一樣小心。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教導我們要像大地一樣,善於承載,修身齊家,砥礪人格,使得形體方正,品性正直,寬容宏闊,無物不養。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意為蘊含美德,不事炫耀,要善於輔佐,且不以成功自居,最後必有善果;六四:括囊;無咎,無譽。意為緊束其口,少言多做,則無災禍災害,也不要注重名譽。六五:黃裳,元吉。意為穿着不顯眼的黃色下衣,乃以柔處尊之道,必得吉祥。上六:戰龍於野,其血玄黃。意為陰盛之極,從屬者轉變為主導者,難度很大,代價亦大,要有充分的心理與應變準備。考慮到除最高統治者之外,任何人均不可避免於從屬者之地位,所以對坤卦爻辭之研習、領悟與尊奉,是人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坤卦旨在教誨人應仿效“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不僅是立身之本,護身之符,也是自強不息之起點與依託,不然,成功之追求便會成空中樓閣,可於瞬間便轟然墜地,毀於一旦。當然,人生千姿百態,遠近高低不同。《易·乾卦》為我們展示的是理想層面的崇高追求與完美境界。其實,人生極似艱難之長跑,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少人因不同原因而棄賽退出,能接近高遠目標者終究是少數。就每個不同個體而言,大有一直低迷與“潛龍勿用”而未得“見龍在田”便匆匆離去者,多有儘管堅持“終日乾乾”卻未能達到“或躍在淵”之勞苦者;卻少有能達到“飛龍在天”之成功者。而達於“飛龍在天”卻又無“亢龍之悔”之大智大慧者,更屬於鳳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能至“飛龍在天”之成功者,在感激上蒼厚愛與惠顧之同時,要謹記“亢龍有悔”之誡,這便是《易經》為成功者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對於弱小無依的我等而言,坤卦往往更加有用,更加親切。孟子有雲: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孟子·梁惠王下》)。老子有雲:“知其雄,守其雌;知其榮,守其辱(《道德經·章第二十八》);利而不害,為而不爭(《道德經·章第八十一》)。”儒道兩家,皆源於《易》。兩家相通互補,倡導人人都應成為仁者與智者,而又確信人人亦均可成為仁者與智者。立足於坤,而致力於乾,是《易》為我們指引的光明之路。而成功者,易經中往往以“大人”之名表述之。我對“大人”的理解,是有不懈追求、高遠境界、且有德有位之人。《易·文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之句,亦對我啟發甚大,感觸頗深。所謂大人者,有德有位之人也,即所謂當今所云之成功人士。天之大德在覆育萬物,地之大德在承載眾生,與天地合德,即愛護、包容、寬厚與利他;日月之德在光被四表,直驅陰暗,與日月合明即光明磊落、正直無曲;與四時合序,即遵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規律,做事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與鬼神合吉凶,即在面對各種機遇與變故時,準確判斷,沉着冷靜,從容應對,因勢利導。前三句已給每個人之行為設定了框架,劃出了底線,在不犯界的前提下,方可在具體機遇面前當機立斷,有所作為。否則儘管用盡心機、其結局必凶也。就當今社會而言,“位”之蘊涵已非僅局限於爵位與官位,亦可理解為職位、崗位之指。任何一個有修養、有崗位者,讀此訓誡皆當有所啟發,有所忌憚。否則儘管可有眼前之小得小吉,未來必有大失大凶之報。前車之鑒,不可勝數,大雅君子,不可不察。在書法、繪畫與篆刻領域,乾坤之道、陰陽之理亦作用至大。以篆刻為例,其融萬千氣象於方寸之間,具備書法所擁有的筆法、字法、章法、氣勢及韻味等全部要素,而肖形印則與版畫有異曲同工之妙。依本人理解,鐵線篆與圓朱文雖流暢養眼,但線條纖細,筆力柔弱,張力大受限制。若想形成視覺衝擊與震撼,則須以書法筆意入印,尤其應借鑒顏體書法之筆法結字布局特色,營造大氣磅礴、堅挺開張之萬千氣象。官印雖多采朱文即陽文,然白文即陰文乃篆刻之最高境界。尤其是漢印風格之白文,布局平正,字體豐滿,線條流暢,陰極而陽。當字間距離無限縮小,幾成細細朱線之時,明代篆刻大家博士文彭首倡之寒山凝雪意境則飄然而至也。寒山凝雪乃理想境界,觀古今印樣,鮮有能達此境者。最近一年,本人傾心揣摩,不斷探索,似已參得其中三昧,漸悟易經“陰極而陽”之境,暢達爽利,氣勢開張,有數方似有些許氣象也。當今時日,傳統文化式微、人文教育滯后,與喧鬧繁榮之表象形成鮮明反差。此狀況已引起整個社會的高度重視,最高領導層已發出“文化強國”、“守護傳統文化”之強烈信號,誠“物極必反”之鐵律。我們欣逢中國歷史上發展最為快捷之時期,現代化提速,整個社會得到全方位提升。三十年間,幾乎重演並跨越了西方百餘年的發展歷程,種種變故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由於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當今已“飛龍在天”的五零后,一方面享受着政治日益開明,經濟發展迅猛,文化聲勢浩大,國勢明顯增強所帶來的信心爆棚、生活改善;但另一方面,貧苦與饑寒的記憶卻深深印在幾乎每個人的心靈深處。不少人精神空虛,百無聊賴。所以在眼前小利誘惑面前,往往難以自持、貪慾無度。若不時時自儆,深研乾理,嚴守坤道,則難免有亢龍之悔,其血玄黃,上演前功盡棄,甚至毀家喪身之悲劇。驀然回首,感慨萬千。《易》成熟於被德國哲學家亞斯貝爾斯所定義之“軸心時代”。我國孔孟老莊等往聖佈道東土,與西方古希臘諸先賢遙相輝映,日月同光。轉瞬之間,已有兩千餘年。而秦漢以後形成的文化遺產,幾乎皆是對先秦時期所成經典之解讀、稀釋與闡發,難免有見仁見智之歧;而有自學能力者,當在參考眾多前賢解《易》成果的基礎上,注重自身感悟,精審冥思,日積月累,必有收穫。按當今學界定論,《易》乃起源於“卜筮”之哲學著作。而“卜筮”之本質,是對未來事態發展之預測,而將預測規律之過程進行記錄、歸納、總結、提煉、升華,《周易》乃成。表明我們炎黃子孫很早就已懂得,客觀事物之發展完全能夠預測,是因為事物之運動有其固有規律。遵循規律,即可預測未來;運用規律,即可把握未來。世間萬物千奇百態,淵源有自,各具規律,大不相同,而要想掌握普遍適用於事物運動變化的一般規律,就必須建立對宇宙萬物本質的整體性認識,即當今學界所云之超越於所有學科之上的哲學。此事至難,而大道至簡。讀《周易》且慎思,無疑是認識現在,把握未來之達道與捷徑。凡間萬事,心誠則靈;若思欺人,自欺必至。《史記》有雲:“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以上本人讀《易》心得,雖因資質魯鈍,難免東鱗西爪,膚淺凌亂,但無一句虛言妄語。最後,我想用晚清翰林曾文正公之信條予以詮釋:“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曾國藩家書》)。”我堅信,只要立足當前,把握現在,終日乾乾,遵循規律,澹泊敬誠,便可終吉無咎,君子道長;便可利見大人,民悅無疆。 來源:中華讀書報   作者:邸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