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風水國師贛州廖均卿為永樂帝選墓 勘定明十三陵

明代風水國師贛州廖均卿為永樂帝選墓 勘定明十三陵

 


 

  “世界風水在中國,中國風水在贛州,贛州風水在三僚。”近年來,梅窖鎮三僚村“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的名聲大噪,在這裡,自五代十國起,先後出了27位堪輿國師、72位明師。在明代,興國三僚村的風水先生成為皇家御用風水師,先後有數十人奉詔供職於欽天監衙門,專司皇家風水職事。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勘定明十三陵的廖均卿。


風水寶地明十三陵

    在北京市昌平區北部的天壽山腳下,有一處規模宏大的明代皇帝陵建築群,人們稱之為“明十三陵”。這裡埋葬着自永樂皇帝朱棣到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明代13位皇帝、23位皇后,以及眾多妃嬪、太子、公主和從葬宮女等,是我國乃至世界現存的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

    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就對此地讚不絕口,稱其為“風水寶地”。現在,這處皇陵成了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如果你也曾經遊覽過這裡,就會發現,它的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這種依山建陵的布局,也受到了外國專家的讚賞。英國著名史學家李約瑟說:“皇陵在中國建築形制上是一個重大的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築部分與風景藝術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

    而埋葬明朝第三位皇帝永樂皇帝朱棣和他的皇后徐氏的長陵,是十三陵中營建最早、位置選擇最為考究的一座。這塊風水寶地正是由廖均卿選定的。


勘定十三陵的風水師

    廖均卿是唐朝著名風水大師廖三傳的後人,廖氏一家世世代代居住在贛州府興國縣的三僚村,給人看風水。在被朝廷選中之前,廖均卿已經在當地操持主業,並小有名氣。

    當時的皇帝是朱棣,其皇后徐氏是明代開國功臣魏國公徐達的女兒,也是朱棣唯一的中宮皇后。朱棣稱帝后,第二年改元永樂,所以人們稱他為永樂皇帝。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皇后徐氏病故,朱棣特別下旨讓禮部尚書趙羾卜選陵地。

    在古代,不論是皇家還是士庶百姓都特別迷信風水。正因為此,為徐皇后選陵地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因為,將來永樂皇帝駕崩后要與皇后合葬。趙羾冥思苦想了幾天,查閱了很多古代有關風水方面的書籍,終於找到了江西廖氏一族這條線索。於是,他建議永樂皇帝下旨查訪居住在江西的廖家後人。


選定黃土山吉地

    徐皇后病逝后的第五個月,朝廷終於找到了廖均卿,他即刻奉命到北京卜選陵地,由於路途遙遠,至第二年農曆正月二十四才到達。他先後查看了門頭溝的燕台驛、海淀區的玉泉山等地,覺得都不太好,便返回了南京。


 

    2個月後,廖均卿第二次奉旨到北京選地。他於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五月一日到達北京,遍覽京郊各地之後,在六月一日來到了京北昌平縣的黃土山,也就是現在長陵所在的天壽山。

    同年六月十日那天,年近50歲的廖均卿登上黃土山山頂,四處察看,終於選定了這塊難得的風水寶地。

    為了向永樂皇帝清楚地彙報黃土山吉地的情況,廖均卿按照實際地形繪製了黃土山的風水形勢圖。圖上標註了陵寢營建的位置,以及哪裡的山是青龍,哪裡的山是白虎,哪裡的山是玄武,哪裡的山是朱雀,水是怎麼走的,水口在哪裡等。

    看似簡單的圖,廖均卿在山上整整畫了2天,於同年七月十二日返回了南京。

    同年八月一日上朝,廖均卿把自己繪製的黃土山圖獻給永樂皇帝,還附上一道《朝獻山圖表章》,用文字對山圖特徵進行了解釋。說這裡的地形既符合天上的星宿布局,又符合八卦陰陽五行生剋原理。陵寢建在這裡,明朝會萬古長存,代代出聖明君主。

    永樂皇帝聽了,不禁龍顏大喜,下令賜給廖均卿三百吊錢、一套夏天穿的衣服,以及三石白米、五缸酒、五十斤魚、五十斤肉。此前的廖均卿只是個鄉下人,第一次得到了帝國最高統治者的賞賜,頓時受寵若驚。正因為此,廖均卿正式邁出了入朝為官的第一步。


成皇帝身邊紅人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永樂皇帝在廖均卿的建議下兩次親臨昌平黃土山吉地視察。據說,當時有不少人都建議皇帝在潭柘寺那裡建陵,但兩次察看后,永樂皇帝心裡有了底,覺得黃土山是一塊非常好的風水吉地,就此決定在這裡為徐皇后和自己營建陵園。

    選定這塊寶地后,廖均卿等人並沒有停歇,而是繼續為皇家尋找其他備用的風水吉地。茶湖嶺、洪羅山、百葉山、陳宮山、雁口、龍岡、湯泉、禪峰寺、文家莊、辛家莊、石門驛等地都留下過他們的足跡。

    廖均卿等人回京后,永樂皇帝在一日當殿吩咐:“廖均卿等臣,遍游山川,勞苦風霜,各封賞官職。”之後不久,便從欽天監署博士之類的小官,直升至欽天監五官靈台郎(博士品級)。

    從一介平民到朝廷紅人,廖均卿在不足三年時間內,實現了“三級跳”。但他對留在朝廷做官並沒有興趣,儘管永樂皇帝執意挽留,又許以賞賜金銀、升授官職等諸多好處,他仍不為所動,以上有年邁老母,下有五子沒有婚配為由,堅決辭官回鄉。

    無計留人的永樂皇帝送了廖均卿一把扇子,並親筆提寫了一首詩:“江西一老叟,腹內藏星斗。斷下金石鯉,果中神仙口。賜官官不要,賜金金不受。賜爾一清風,任卿天下走。”以表懷念之情。

    同是江西人的解縉,此時是翰林學士,也送了廖均卿一首詩,詩里有這樣的句子:“楊廖廖楊奕世流芳,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可是,廖均卿剛剛到達北京東南面的通州,就又被永樂皇帝派人追回來了。回到京城,永樂皇帝對他說:“均卿離朕數日,心甚不快。宣卿回京,同享敘話。”更是下令賜給廖均卿四品職銜,供養在欽天監衙門內。每隔兩三天,永樂皇帝就宣他進宮說話、下棋。

 

糯飯公佑後世興旺

    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四月,廖均卿應邀到密雲縣看衙門的風水時生病了。永樂皇帝心急如焚,馬上下旨:“廖均卿在患,着太醫院服藥。”

    可惜的是,儘管有太醫妙手,仍然無法挽留廖均卿。同年五月二日,廖均卿在北京去世。臨終之前,他對跟在身邊的第五子廖信厚說:“我天數將盡,不能醫治。我死之後,皇上一定派人將我的棺槨送回老家。就把我葬在村邊山嶺背後的虎形地吧,日後丁財稍可,我在冥中也安心了。”

    直至現在,梅窖鎮三僚圩北約七華里之虎形半山腰的虎形墓地,仍然保存有廖均卿的麻石墓碑,正面刻了“欽天監博士墓”。據傳,這塊墓地是廖均卿生前就擇定好的,只是沒有墓冢保存,真正的穴位無法考究。

    但是,廖均卿後代人丁興旺,大部分聚居在梅窖鎮店山村中邦,直系後代現已有千餘人。傳說廖均卿只有一隻耳朵,中邦廖氏稱他為“只耳公”;廖均卿喜吃糯米飯,故後人又稱他為“糯飯公”。現在中邦廖氏每年舊曆三月初三,都有一個“糯飯公節”,由族中60歲以上的老人參加,為廖均卿墓掛紙,每年傳一塊牌子,上面寫好了要多少糯飯、多少酒肉,接到牌子的老人負責籌措上述物資,邀請全村老人一起吃飯和為“糯飯公”上墳。 來源:江西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