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曆有密切關係。律與曆觀測物件不同。《史記》八書律與曆分立。因同樣為制定曆法所依據,故《漢書》將之合而為一。
“律居陰治陽”。《虞書》說:“葉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漢書》說:“虞書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齊遠近立民信也。”黃帝命伶倫造律呂,即指用“律管飛灰”方法測地氣,定音律。司馬遷說“六律為萬物根本”,其重要性可知。漢代鄧平造太初曆,洛下閎據律起曆,與鄧平所測結果完全一致。可惜此法後代失傳。
“曆居陽治陰”。《堯典》說:“曆象日月星辰”。《晉志•律曆中》說;“以系順兩儀,紀綱萬物”,“觀象設卦,扐閏成爻,歷數之源存乎此者也。”這說明曆法與兩儀卦爻是相通的。
律“為萬物根本”,曆“以系順兩儀,紀綱萬物”,說明律曆的重要性。 •
中國曆法具有多層意義,這一點與世界其他民族的曆法迥然有別。《系辭》記述伏羲始作八卦的九句話,包括“天、地、人”三才的內容,不僅是說明觀象畫卦的依據,而且也概括了古人治曆明時的方法。按一般理解,曆法是紀時工具,易經是蔔筮之書,兩者觀測物件與功用並不完全相同。高平子說中國曆法是“陰陽干支三合曆”。如果不是根據伏羲三才九句話制曆,就不會有這種深具特色的曆法。“曆象日月星辰”(堯典),“曆,象也”(說文),“天之歷數在汝躬”(論語),“是故易者象也”(系辭下),“設卦觀象”(系辭上),“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系辭上),“日月為易”(參同契),觀察三才之象以治曆畫卦,兩者的方法是相同的,功用也是相似的。 蔔筮如果離開曆法就無法進行。
中國陰陽干支三合曆包括回歸年,合朔月,太陽日,且自殷周以來均用干支紀日(事實上陰陽家全用干支紀時日月年),並遵循《堯典》所說“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原則調整時序。陽曆根據回歸年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陰陽合曆根據日月星辰運行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干支運氣運曆則根據十幹以象日,十二支以象月,天地五運六氣相合而化生萬物(人身與物象),三者取象有同有異,但資料與功用則有很大差別。太陽曆每歲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五小時四十八分)。太陰曆每月長二十九日又十二小時四十四分,每年長為三百五十四日或三百五十五日,兩者相差約十一日,故須置閏以調整節候。干支則取三百六十日為常數而制定。《黃帝內經•六節髒象論》對三者的功用有明確的區分。其中記載黃帝對人身應天地的根據提出疑問,歧伯回答說:“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餘氣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歸餘於終,而天度畢矣。帝曰:余以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歧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複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上文說明,中國曆中陽曆和陰陽合曆是用以正天度以制日月之行的,干支運氣曆是用以明氣數以紀化生之用的。
由此可知,中國曆法的功用除陽曆與陰陽合曆用以正天度,紀歲時之外,還用三百六十日法的干支運氣曆,來明氣數,紀化生。這種曆法至今仍完整地保存於《黃帝內經》與陰陽家的術數書之中。
《周禮》“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日連山,二日歸藏,三日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卦皆六十有四”。三易八卦相同,但所依據曆法不同,連山為伏羲先天易,純用太陽曆。《禮記》載孔子觀夏道得夏時,就是得“夏正”廿四節氣七十二候,也即連山曆法。觀殷道得“坤乾”,就是得五運六氣的歸藏曆法,即干支運氣曆,也即黃帝歸藏易或中天易。太卜職掌蔔筮,國家大政須三易合參,以定進退。《洪範》稽疑,謀及蔔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三種蔔法依
據不同曆法,結論或同或異,故須三易皆蔔以從多數。三易可能類似六壬、遁甲、太乙三式佔法。近人伍創禪認為黃帝以宣夜為歸藏,實即中天易。按宣(晝)為陽,夜為陰,即《系辭上》所說:“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張衡《靈憲》說:“日宣明於晝,納明於夜”即指此,以干支紀五運六氣、年月日時。鄭玄說:“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也,故以藏用為主,推之應有中天易存在。”《黃帝內經•六元正紀大論》說:“太陽所至為寒府,為歸藏。”按六氣:初氣陰
厥(風木),二氣少陰(君火),三氣太陰(濕土),四氣少陽(相火),五氣陽明(燥金),六氣太陽(寒水)。又《至真要大論》:“太陽司天,其化以寒。”寒府即寒水。寒水為六氣之終,於時為十月亥十一月子,於節氣為立冬小雪至大雪冬至,也即萬物歸藏之會。這樣歸藏易所本為干支運氣曆就比較清楚了。因為講用不講體,八卦中不用乾坤兩純陽純陰的本體卦,而只用六子卦,以合六氣之義,以紀天地合氣所化生的人身物象,這應也就是中天易的本來意義。連山易歸藏易歷來極多爭論,如果與中國陰陽干支三合曆配合起來看,就較容易明白。幹寶《周禮》注弓[歸藏十二月辟卦:複子、臨醜、泰寅,大壯卯、夬辰、乾巳、姤午、遁未、否申、觀酉、剝戌、坤亥。十二月辟卦是律曆與易經合而為一的最佳證明。近人尚秉和說是“全易的根本”,最為的論。月卦以乾坤十二爻配十二月十二辰,表天地合氣始終於亥子之會,也就是萬物生長收藏始坤終坤之義。這是干支運氣曆產生的依據。孔子之宋觀殷道得“坤乾”,就是得這種曆法。歸藏的意思就是天地人三元,天元藏人元之用於地元(支)之中,也即天干藏於地支之內以主生殺之機的意思。如子宮藏癸水,醜宮藏癸已辛之類,至亥(坤)子(複)月,萬物皆歸藏於壬癸寒水之中。然亥月除藏當令壬水之外,甲木已得氣長生。亥月坤位,萬物終坤始坤,這就是歸藏寓意之所在。清代易學家焦循《易圖略》說:“以始坤終坤而目之為歸藏,與五運六氣之說相為表裏,後世讖緯術數家多本之。”據《經義考》所說,歸藏易卦名與周易有若干差別,且六十四卦缺四卦。其實歸藏經卦八,其用六;別卦六十四,其用六十,並沒有缺四卦這回事。倘如此,歸藏易便與內經干支運氣曆完全符合。
中國古人治曆方法雖大體依據三才之象,但三易各有所側重。八節、廿四節氣、七十二候以回歸年為中心,物候也以太陽週期為准。黃帝臣容成綜六術作調曆,依據日、月、星、地、干支加上算數,可說是最完備的一種曆法。後人不明白,單純用以測天度,就扡格不通了。漢代洛下閎“轉渾天於地中”,以律起曆,最具特色。唐僧一行以易數造大衍曆,據易起厲,充分說明曆易相通。《黃帝內經》以五運六氣說明人體生理病理與天地相應的規律,視人身為小天地,事實上就是一種生化曆。
轉由上可知,中國陰陽干支三合曆,其觀測創制的依據與功能,同其他民族的曆法根本不同,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曆法,不能用格勒哥裏歷來衡量,更沒有理由否定其價值。
華夏是一個農業發達最早的民族。早在遠古,對自然界的觀測就已達到十分精細的水準;對人與自然的密不可分的關係,最能體察入微。也正因此,才能產生天、地、人“三才一貫”的思想,“順天應人”與“則天而治”的思想,總之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上古置官多以四時五行為名。太暤氏以龍名師官,黃帝以雲名師與官,少暤以鳥名官,周官以天地四季名官,唐宋以後司天官屬以四時分,如春官正,夏官正。明太祖設四輔官以四季為名。古代國家大政,君王起居,人民生活,無不按不同月令不同天象行事。周易觀卦時間在八月酉,萬物成熟可觀,故象辭說:“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設教”。複卦時間在十一月子,故象辭說:“雷在地中,複,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以上這些完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系辭下》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衣代表天,裳代表地,各繡六種圖案,象徵乾坤各六爻以代表十二月十二辰,這十分清楚地體現了“則天而治”的思想。
《國語》記載範蠡諫越王說:“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夫聖人隨時以行,是謂守時。天時不作,弗為人客,人事弗起,弗為之始。”這幾句話概括了古代政治家天地人合參的行事準則,而這一準則離開了律曆與易經就難以理解。
易經本是象數之學,義理隨象數而產生,象數隨時空而變化。它是一門研究萬象如何在宇宙時空變換中運動的古老學問。時間與空間方位,是理解易經象數的關鍵。不理解象數的意義,不分辯時空與五行,就無法理解河圖洛書,也不可能真正理解易經易象。必須指出時空與象數,其意義都是在觀察三才之象中發現和確定的,具有客觀性。這是律曆與易經的基本概念,是兩者的精髓與實質所在。律曆與易經所揭示的定則是:由天地合氣而化生的萬物,人體乃至一切人文現象,都與宇宙時空變換同步,具有一定的時空模式,而宇宙時空模式的變換,則是經由日、月、星、地運行週期的變化而體現出來的。這一宇宙時空模式,在現代完全有可能在自然界生物體的生化過程,特別是人體生化過程中得到驗證,從而賦予科學的意義。
數學是隨着古人測天量地的活動而發展起來的。數字在理解易經中有重要意義。十個基本數字被視為天、地之數。一至五為五行生數,六至十為五行成數,每個數字都有具體意義,代表某一時空與物象。十幹,十二支,十二月,二十八宿,五日一候,三候‘氣,廿四節氣,七十二候,六十花甲,三百六十日,五年一小運,十年一大運,等等,只有理解這些數字的含義,才能理解易經象數的意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要透徹理解須要克服許多障礙。我認為,以天人合一思想為線索,可以做到“一以貫之”,從而把它的端緒尋找出來。
萬靈風水修復綜合派, 許少鋒 (QQ595578222)
萬靈風水堂官方網http://www.wlfengsh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