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全球行:美籍華人談醫易中和思想與儒法兵道

 

[提要]  “中國文化骨子裡是道家,儒法兵三家各有其應用的時機,而道家繼承醫易思維后,確實為各家之本。依照醫與易的五行相生相剋,循環無端的哲理,儒法兵道四家學說的綜合應用,可應對國際間的興盛衰亡關係。
 



圖為美國書店出售的《孫子兵法》和《易經》 韓勝寶攝

  中新網蘇州3月4日電(記者 韓勝寶)“中國文化骨子裡是道家,儒法兵三家各有其應用的時機,而道家繼承醫易思維后,確實為各家之本。道家的謀略能從整體的觀點,調和諸家治國方略的偏失,謀事大都有始有終。而兵家具有更濃厚的道家色彩,並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具備系統工程和中醫學雙博士學位的美籍華人許巴萊認為,儒法兵道四家治國方略的綜合應用,缺一不可。醫易的中和思想,貫串成整體系統,交互聯合運用,更能適應當代全球化的挑戰。

  許巴萊說,研究諸子百家治國謀略必須整體系統,並考慮其間相輔相成的協同效應。諸子皆起於救時之急,根據對周易的自然哲學與中醫的生命科學的探索,發展出時中、中庸、中和等思想。共同追求能夠順時應變、保持動態平衡的和諧關係的治國之道。

  許巴萊形象比喻:社會的春天以儒家為主,用於建立和諧社會的理想,百業欣欣向榮的社會環境;社會的夏天以法家為主,應用在規範社會各利益團體,恢復和諧的秩序;社會的秋天以兵家為主,應用於解決國家生死存亡的問題,如同面對秋天決生死的肅殺之氣;社會的冬天以道家為主,近代道家的謀略發展,在忍受百年滄桑的酷寒嚴冬之後,更注重吸取中外各家之精華,而不放棄傳統醫易的中和思想,遵循以中和思想為起點的治國平天下的政治謀略運作。

  周易學與中醫學在發展過程中,在模擬思維的取象比類原則下,把天象、物象、體象、病象、社會現象的本質結構與運行變化,構築成錯綜複雜的對應關係。同時又依循整體的思維方式,建立和諧的天人關係、人際關係、以及內在情緒的和諧關係。先秦諸子在禮崩樂壞之後,對如何重建和諧關係,各抒己見,並引髮長久的政治路線與治國謀略之爭。這種跨時代的政治謀略理論與廣大的實踐空間,創造了有利的辯證過程,成就了中國以和諧為出發點的中和思想,與創建和諧社會的深謀遠略。

  在談到醫易的中和思想與中國傳統的謀略運用時,許巴萊說,醫易哲學互為表裡,具備以易為理論,醫為實踐的體用關係。中醫學以及周易學與陰陽五行學派或稱陰陽家關係密切。陰陽五行的結合,成就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謀略思想體系。在謀略的運用上,陰陽五行被用來定義事物間“看不見”的“關係”,以及萬事萬物“看得見”的徵兆或稱“現象”。中國的謀略在“現象關係學”的架構里,可以如現代“複雜系統科學”般地進行推算與運算,最具體地表現在運用中醫理論來治病的、嚴謹的“辨症論治”過程或運算。

  清代著名醫學家徐大椿著《用藥如用兵論》:“若夫虛邪之體,攻不可過,本和平之葯,而以峻葯補之,衰敝之日不可窮民力也;實邪之傷,攻不可緩,用峻厲之葯,而以常葯和之,富強之國可以振威武也。然而選材必當,器械必良,剋期不愆,布陣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數也。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反過來推,在定義關係的函數空間,可以推出“用兵如用藥”。

  許巴萊論證,傳統醫易儒法兵道的謀略與創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同步,如《黃帝內經》所說:“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特彆強調醫國或醫病時,見微知著,防微杜漸的觀察力、執行力與時機的掌握。將醫易合璧的哲學與諸子百家治國的方略或謀略作有機的結合,是中國傳統謀略的特色,是為求生存,求長治久安。其過程中運用的謀略,可以綜合儒法兵道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運用不同的組合與力度,來解決社會國家乃至全球的問題。

  用中醫醫病的觀念來治國,具有治病求本的特性,在扶正祛邪的同時,要考慮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調整陰陽,結合五行,先辨證候,再論治則。基本精神在固本、求不敗。所以盡量顧全大局,避免不必要的過激手段,造成兩敗俱傷,甚至病毒未滅人已消亡。對治國者而言,非不得已才用峻猛之葯,縱使用了峻猛之葯,也必先準備好隨時能緩和的策略,以免動搖國本。可以說傳統醫易儒法兵道的謀略思想體系,發源於中和思想,目的在求生存與長治久安,與創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是同步的。

  援引醫易的中和思想來指導謀略運用,看似矛盾,或疑似空談,實則為長治久安之道。許巴萊認為,謀略與兵法的思考層次不同,兵法的軍事專業知識很強,為救急應變求生存時,先求不敗,再求勝的軍事科學。謀略涉及更廣,在既定的“關係”里,在輕重緩急的現象中應變,更講求看不見的軟實力。所以兵法成為顯學,而謀略卻一直蘊藏在各家學說之中。

  許巴萊稱,以儒法兵道謀略的綜合運用迎向全球化的挑戰。當代全球化的浪潮為全世界帶來劇烈的變動,較之春秋戰國時代的危機,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些危機威脅着人類與地球的共同未來。以“和諧”或中和思想為起點的中國傳統謀略,在先秦諸子學說流傳兩千多年之後,仍然具有現代意義與實用價值。諸子百家之言,未必都能用來解決當代的問題,好比中醫用藥,配伍得當,對症下藥,應能奏效。依照醫與易的五行相生相剋,循環無端的哲理,儒法兵道四家學說的綜合應用,可應對國際間的興盛衰亡關係。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