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易經》有感:小悟生活

大慶油田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李毅。

    印象最深刻的兩本書:《詩經》、《二十四史》

    對我影響頗大的書有很多,《易經》是其中較早的一本,至今還在研讀。高中的時候,一位語文老師提到“學會《詩經》會說話,學會《易經》會算卦”,當時覺得很神奇,就萌生了想看一下的衝動。細 品 一下之後,卦是沒算成,但卻在做人做事上有了一些特殊的體會:

    《易經》強調整體守恆、局部“失恆”。易就是變化,盛極則衰,否極泰來,它形成於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觀察和人文事物變化的理解,強調了辯證唯物的思想。世間所有事物皆有一正一反兩個方面,所謂一陰一陽之為道,陰陽在一個統一的恆定系統內互相轉化,但局部陰陽是不相等的,而是在平衡的情況下此消彼長,進而產生了局部的“失恆”性。這種“失恆”是以人的判斷來作為參考依據,比如說通過比賽來證明誰更強,有的人就以快慢來衡量,而有的人以力量的大小來衡量,因而標準就不統一了。所以強者就根據大多數人都能認可的範圍在局部範圍內製定規則,把某一種比賽局限在特定的範圍內。企業中的優秀管理者就要爭取當強者,要敏銳把握市場順逆變化,在局部範圍內大量投入、掌控全局、制定規則,延長收益時間,使企業常陽、常新,不斷發展。

    《易經》中重視順逆,強調因勢利導。在社會的價值取向判斷中,人為因素很多,界定有一定的弊端,不能完全反映出客觀的現實,造成局部範圍內的壓制,使少部分人心理上出現了一種不平衡的現象。所以為了扭轉這種不平,就會出現抗爭,來修改規則,就出現了順逆之事。古時候,聖人常依託於君王,無論是孔子還是關公。因為君王是掌權者,沒有權力的聖人即便能掌握規則也無法運用,只能望洋興嘆,老死於山林。但掌權者不一定是全才,無法預見事物,所以常感茫然。因此二者相互結合,外王內聖才相得益彰,以點帶面,穩固局部空間,坐擁四海天下。按道理而動,順人情而動,時機很重要,機遇來時,不動則悔;機遇未來,盲動則敗。企業中職工尤其是青年,在能力和認識相對不足時,無論從事哪一行業,都要先打好基礎,抓住適合自己的平台,做好充分的準備,適應企業的流程,順其道而行,厚積薄發,遇機而動,迅速發揮特長,在最短的時間和最適應的領域內突顯個人優勢,成為企業發展的有用、傑出之才。

    《易經》中着重於謙,似退實進。事物的對與錯、優與劣不過是不同人的不同認知罷了,沒必要所有事都爭個長短得失。縱觀歷史爭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戰爭,戰爭多為資源、利益和面子,但追根溯源是由人組成的社會、國家對不恆事物尋恆的一種暴烈的外在表現。經過流血犧牲和很多滄海桑田般的巨大變遷之後到達趨於表面平衡為終,因此人要學會洞察他人所能接受的底線,以坦誠之意換取真誠之心,贏得忠誠之人。應當謙卑有禮、從善如流,面對他人微笑與讚揚時,不會使人弱化,只能使人獲得更多的尊重與理解,滿載更多的幫助與支持,實現個人更長足的進步。古有儒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今我們雖然遠離了戰爭的鐵血,但職責依舊。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弄潮中一樣是戰爭,一樣有着不容小視的奮鬥載體,因此只有家庭互敬和睦,社會謙遜懂禮,企業內日興月旺,中國夢、偉大復興夢才會實現,泱泱中華才能長久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來源:大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