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取名用字地域特色:山西人愛用反義詞

中國人取名用字地域特色:山西人愛用反義詞




 存在決定意識,人的取名用字總要受到社會環境和地域的深刻影響。

  筆者在重慶曾遇到過這樣一件事。某日去醫院就診,一位素不相識的老醫生問了姓名、年齡后,不禁高興地說:“可把你找到了”。我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老醫生解釋說,他是浙江紹興人,已有數十年沒回故鄉了,計劃退休后回去看一看,很想找一個同鄉人了解一下去紹興的交通情況。他見我的名字中有一個“根”字,於是斷定我是紹興人。一問果真如此,我是在紹興市上虞縣出生的。

  原來,紹興人取名用字喜歡選用“根”字,筆者小學同學的名字中,就有許多“根”,如龍根、壽根、苗根、志根、學根、連根等。魯迅先生一歲時曾被大人領到長慶寺拜一個和尚為師,師父給他取了一個法名,就叫“長根”。魯迅的筆名“長庚”就是由“長根”來的。

  紹興人還喜歡選用“阿”字取名,如阿貴、阿兔、阿三、阿芳、阿娟、阿林。此種風習在浙東乃至上海都較流行。“阿”字在紹興、上海話中結構能力十分強,它經常作為詞的前綴出現,用途甚廣。如用來表示疊字,伯伯、叔叔、哥哥、姐姐,可叫為阿伯、阿叔、阿哥、阿姐;用於子女排行,可叫為阿大、阿二、阿三……其他還有各種用途,如“我們”叫阿拉,反應遲鈍叫阿木林,對小孩子昵稱阿囡。“阿”字真是趣味無窮,充滿着濃郁的地方色彩。

  由此看來,取名用字深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住在海濱的人取名愛選“海”字,如方四海、俞在洋、張東海;住在山區的人,則喜歡與“山”相連,如陳樂山、范雪山、潘仁山、張越嶺、姜曉嵐;江南水鄉的人名用字多機巧、婉麗(尤其是女性名字);塞北大漠的人名往往曠達、豪放。

  取名用字最能體現地域性特徵的是山西人。山西人取名(主要是農村)有兩大特點,一是愛用反義詞。為人父母者,總是盼子成龍,望子女長得俊俏,而山西人給孩子取名卻偏偏喜歡選用丑、賴、傻、憨等貶義字,如醜醜、二丑、丑蛋、醜女。其實小孩並不醜,而是父母愛至極點,故意反說。孩子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取的名字卻是賴小、小賴、賴狗、傻寶、傻傻、憨子。孩子瘦弱膽小,父母就給他取以兇猛強悍的動物名字,如虎娃、龍龍、虎子等。第二個特點是具有強烈的祈壽意味。孩子生下來比較嬌嫩,難免有小病小痛,父母就選用某類堅硬、結實的東西用作孩子的名字,希望孩子長得強壯有力,如石頭、石柱、鐵蛋、鐵柱等。為了防止孩子夭亡,取名往往選用富於力度色彩的動詞,如鎖柱(住)、拉柱、扣柱、栓柱、留柱等。如果已有孩子夭亡的先例,那麼就在以後出生的孩子名字中,加上“補”“還”“來”等字,如補金、補貴、還中、來寶等。

  從前,廣東人取名愛用“帝”字,如孫中山先生的幼名就叫“帝象”。1879年秋,他就讀於檀香山英教會所設的意蘭尼書院時,就是以“帝象”(Tai-Cheong)幼名註冊的。當時廣東男子取名慣用“帝”字,蓋因當地習俗信神,凡兒童出生未久,其父母即膜拜所信奉之男女神像,稱為“誼父母”,並作為孩子的名字。如孫中山的幼時塾師叫鄭帝根,鄰居有叫楊帝卓的;最初參加興中會的檀香山粵籍華僑中有陳帝裳、許帝有等。據史料記載,孫中山少年時代還用過“孫帝朱”的名字。

  廣東海陸豐一帶,到處都有佛祖廟、媽祖廟等,男孩子的名字使用“佛、娘、媽”的很多,大約每三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名叫“佛生”“娘包”“媽祿”之類。不過這是以前的情況,現代人名已有很大不同。

  取名用字的地域性特點是由於各地區的社會歷史、風俗習慣、語言生活和心理狀態等各不相同所造成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曾於1984年用計算機對全國七個地區的194900個人名用字進行過分析統計,發現用字最多的前10個“超級常用字”分別是:英、華、玉、秀、明、珍、文、芳、蘭、國。

  取名用字的地域性特點主要體現在農村地區,而在城市區域,人名用字的地域性特徵就趨於淡化。這一方面是由於城市居民來自各地,流動頻繁,甚少“封閉性”的地域觀念;另一方面,高層次文化水準決定了取名用字的高雅性、理想性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