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馬奔騰萬里春——從「龍馬出河」說起(河洛廣記)

核心提示:“紅旗招展九州畫,龍馬奔騰萬里春。”馬年春節正向我們走來,馬年談馬,成為新年的重要話題。 
 
 

 

  “紅旗招展九州畫,龍馬奔騰萬里春。”馬年春節正向我們走來,馬年談馬,成為新年的重要話題。而談馬,總要談及龍馬負圖的傳說。據說,伏羲氏時,龍馬出於黃河孟津,其身上的旋有次序,形數有異別,這就是河圖,伏羲據此而創製了八卦,開啟了文明。“龍馬精神傳百代,鯤鵬志向搏九天。”而“龍馬精神”一詞也出自洛陽,它就是河洛文化的精神內涵。

  1、河出龍馬啟文明

  《易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西漢經學家孔安國解釋:“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孔安國還對龍馬負圖進行了描述,說龍馬為天地間的精靈,它的外形非常奇特,馬身上長有龍鱗,故稱龍馬。這匹龍馬高八尺五寸,似駱而有翅,踏水不沒。伏羲氏在位,龍馬出於孟津。這匹龍馬的旋有次序,形數有異別——排列是一、六在後,二、七在前,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背中,這就是河圖。後來,洛河中有神龜貢書而出,這就是洛書,今洛寧有“洛出書處”古碑兩通。

  河圖又稱為龍圖、馬圖、龍馬圖等。北宋初,洛陽著名學者种放(人名)奉養母親隱居在終南山,與道士陳摶(著名道教學者)共同著《龍圖易》,其中講到了龍圖三變的說法,即一變為天地未合之數,二變為天地已合之數,三變為龍馬負圖之形,最後形成了河圖、洛書兩個圖式。

  北宋哲學家邵雍進一步解釋,河圖中上、下、左、右、中五組數目分別與火、水、木、金、土五行有關。這幾種物質基本形態的生成與轉換,甚至萬物發育都可以從這圖上得到啟示,從而得出五行相生之理,天地生成之道。

  古人一致認為,天降龍馬,伏羲畫卦,開啟了中華文明。元代學者李翼《龍馬圖賦》記載,龍馬負圖“實所以開萬世言語文字之源,着萬代文明休祥之績”。

  2、圖河夏漲起宏圖

  龍馬負圖之處,位於孟津圖河與黃河交匯處。圖河源於今孟津縣朝陽鎮瓦店村一帶,向東北流,經送庄鎮,入會盟鎮雷河,最後入黃河,長15公里。明代吳澄《奇門遁甲》稱,“龍馬負圖出於孟河”,這裡的孟河即圖河,又名雷河、雷澤。相傳華胥氏在雷澤踩着了天神足跡懷孕生下伏羲。清嘉慶《孟津縣誌》稱,孟津為華胥氏故里。

  圖河流經的溝壑,名為卦溝,又稱負圖溝。流經的村莊有負圖、上河圖、下河圖、馬庄、雷河、孟河等。這些村名都很古老,清代河南府尹張漢《負圖裡謁羲皇廟一詩》說:“行過負圖裡,接近讀書台。”今羲皇廟位於雷河村北、上河圖村的東北,雷河村等圖河流經的村莊,在清代均應屬負圖(相當於今行政村)管轄。

  《樂府詩集》載伏羲氏的樂歌《網罟(gǔ)》云:“吾人苦兮,水深深,網罟設兮,水不深。吾人苦兮,山幽幽,網罟設兮,山不幽。”清嘉慶《孟津縣誌》載,此歌產生於圖河流域,這是歌頌伏羲教人在圖河捕魚、邙山捕獵的民歌。

  圖河在夏秋漲水時,黃濤翻卷,驚心動魄,為一奇景,名曰“圖河夏漲”,被列入孟津古八景之一,留有不少以此為題的詩篇。

  如清代孟津人王筍《圖河夏漲》詩云:“清河一曲抱村流,雨後驚濤萬壑收。自有淵源發道脈,常觀浩淼達神州。”

  圖河的源頭,是一座不大的山,名為圖山,這裡在清代有一個村莊,名為圖山莊,是一個山清水秀之地。晚清洛陽詩人林東郊曾尋訪此村,作《圖山莊》一詩道:“陂塘清若鑒,野處走煙霞。村塾留書賈,山墟訪酒家。林深余橡栗,檐矮出葵花。問訊河圖跡,枌(fén木名)閭又暮鴉。”

  3、人文聖地羲皇廟

  羲皇廟,又稱伏義廟、龍馬負圖寺,為儒教廟宇,也曾作為佛家的道場。位於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的圖河之濱,創建於西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奉祀伏羲。

  羲皇廟的創始人是佛圖澄,西域龜茲人。自幼出家學佛,西晉永嘉初年來到都城洛陽,尋龍馬負圖之地,創建河圖寺,門下受業追隨的常有數百人。北魏時,改稱龍馬寺。唐代以後,先後改稱興國寺、負圖寺、羲皇廟。

  羲皇廟在明、清時重修3次,重修碑現存廟內。從現存清代《伏羲廟全圖》碑刻了解到,明清時期廟的建築布局由南至北依次為:山門、淵源閣、前殿、伏羲殿、春秋閣等,中軸線明確,對稱布局,建築型制規格高。殿、亭、閣形式多樣,匾額、楹聯內容皆讚美龍馬負圖與伏羲畫卦之功。

  羲皇廟今已重修,保存古代碑刻20餘方,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書畫藝術價值。伏羲聖像碑、夏禹王像碑等,所刻人物,自然生動,是繪畫雕刻藝術之精品。“龍馬負圖處”碑刻、“圖河故道”碑刻、王鐸《龍馬記》碑等都是書法精品。

  4、龍馬精神傳百代

  古人把河圖洛書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因此把“河序龍馬,洛貢龜書”不斷神秘化,於是龍馬、洛龜成為一種罕見的神秘動物,這與事實是不符的。

  龍馬,實際是古代一種高大的駿馬。《說文解字》載:“馬八尺為龍。”即高達八尺的馬,稱其為龍,或稱為龍馬。河洛先民是最早馴養馬的部族,認為本部族與馬有緣,崇拜它,把它作為圖騰順理成章。

  馬、龜是遠古河洛先民的圖騰,河圖、洛書是逐步抽象化、哲學化的圖騰形象。河圖、洛書是真實存在的,這在考古上已得到證實。1987年,安徽含山陵家灘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了一長方形玉版和玉龜,玉版夾在玉龜的背甲和腹甲之間,玉版上刻有象徵北辰、四維、八方、八節、八卦和天圓地方的圖案,玉版四周分別鑽有四、五、九、五個小圓孔。玉版四周圓孔排列與河圖洛書的數理體系相合,並且有玉龜相伴,而八卦圖案居於玉版的重要位置,正說明了河圖洛書與八卦的內在聯繫。

  因為“龍馬負圖出於孟津”,因此“龍馬”成為“洛陽馬”的代稱。南朝沈約《相逢狹路間》載:“相逢洛陽道,系聲流水車。龍馬滿街衢(qú),飛蓋交門側。”唐代張籍《離婦》說:“洛陽買大宅,邯鄲買侍兒。夫婿乘龍馬,出入有光儀。”

  洛陽常為帝王之宅,馬多良驥,精神健壯,於是在這裡產生了一個成語“龍馬精神”。這個成語出自唐代李郢《上裴晉公》,其詩曰“四朝憂國鬢如絲,龍馬精神海鶴姿。”裴晉公,即晚唐重臣裴度,他歷仕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出將入相,德高望重,兩次任東都(洛陽)留守,晚年退居洛陽集賢里,仍心繫社稷安危。因此,李郢贊其“龍馬精神”,即老而彌健的精神。

  龍馬精神,就是河洛文化的精神內涵,就是自強不息的洛陽精神!(鄭貞富)來源: 洛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