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兩岸學界最具影響力的年度國學盛會——海峽兩岸國學論壇將於篔簹書院隆重開幕。80餘位兩岸學者將匯聚書院,以百經之首《周易》為主題,共同研精闡微,以期推動國學文化的傳承與發展。11月22日,坐落在美麗的篔簹湖畔的書院召開了發佈會,幾位國學大師聚集在一起探討國學,並進行了贈書儀式,為明后兩天將進行的國學盛宴做準備。
海峽兩岸國學論壇由廈門篔簹書院、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與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共同主辦,作為國台辦特別批准的海峽兩岸國學領域高端學術交流的重點活動項目,自2009年起,於每年深秋舉辦,至今已是第五屆。本次論壇主題為“《周易》:經典、釋讀與傳承“,為此,兩岸易經專家熱烈響應、紛紛迂迴共襄盛舉,預期將成為近年來最具規模、最高層次的國學專題論壇之一。
為使本地的國學愛好者有機會親耳聆聽國學大師的精彩演講,論壇期間,主辦方特邀三位名師舉辦面向廣大市民的公益“名家講座”,22日(周五)晚7:30,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劉君祖先生主講“關鍵時代應讀的景點——《易經》”,劉教授還將現場贈書並未讀者簽字;23日(周六)晚7:30,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鄭萬耕先生主講“《周易》與東方智慧”;24日(周日)晚7:30,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楊慶中先生主講“寡過之書——《周易》”。
三位易學大師將從易理及運用方面入手,引領聽眾從周易的東方智慧中吸取營養,結合當前的國內國際經濟情勢發展分析,指導工作與生活實踐,具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下午在篔簹書院舉行的第五屆海峽兩岸國學論壇發佈會上,主辦方介紹了來自各地的國學大師,其中北京大學人文降息教授陳鼓應老師、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朱高正老師、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張善文老師、中國周易學會秘書長林忠軍老師以及來自台灣的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劉君祖老師和台灣中華易經學會理事長倪淑娟老師等等…
兩岸學者齊集一堂探究討論,以期能對當代的易學研究產生推波助瀾和正本清源之效。
在主持人一一介紹了到場的重要嘉賓后,舉行了隆重的贈書儀式,篔簹書院院長王維生先生在嘉賓的手中鄭重的結果了每一本書,這些典籍無疑將成為研究易學的重要文獻。
象數易學代表&台灣周易專家解惑
在媒體採訪時間,新浪廈門的編輯採訪到了象數易學學術派代表人物林忠軍老師以及台灣中華易經學會理事長倪淑娟老師。
林忠軍老師向編輯們介紹稱,周易中有兩大組成部分,一部分是文字另一部分則是符號和圖示,而中國古代的文字則主要由象形字演變過來,象形易學主要是通過研究易學中的符號和圖示,來了解文字的含義,進一步的闡釋周易。現今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算命先生、風水先生常為了賺取錢財,拿周易中的學說吹的天花亂墜,忽悠人民,讓大眾的心中給周易加了一個標籤“封建邪說”。林忠軍老師說,易學雖然始於占卜但高於占卜,不能簡單的把其視為封建遺毒。易經本於實踐,更多的是總結自然界的規律,有其存在的依據。當今社會易學並不像儒學等學說一樣,被廣大百姓所知,林忠軍老師認為這需要更多的開設課堂和講座,為大家普及易學的知識。
從倪淑娟老實的口中,編輯們了解到在台灣易學的普及率相當高,學生在小學開始就接觸孔孟莊子這些傳統國學知識,在大學中,國學研究更是學校的熱門學科。這讓編輯不禁感嘆,台灣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保護和推廣比大陸好了不是一星半點。倪淑娟老師還為編輯們解釋了為何易學文化在大陸的普及率那麼低,她說,大陸曾經一段時間禁止人們閱讀一些書籍,導致了大眾的是知識斷層;而在台灣文化點擊是完全開放的,所以市民各種學說不存在距離感。(文/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