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四川東部的長江北岸豐都鬼城是中國民間傳說中人死後靈魂歸宿的地方。“鬼城”豐都天下獨有,名山上古木參天,寺廟林立,在龐大的陰曹地府裏仙道釋儒,諸神眾鬼盤踞各廟,等級森嚴,各司其職並以苛刑峻法統治著傳說中的幽靈世界。

    都名山古稱“平都山”,系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平都為古代巴子別都,因地處秦、楚爭雄要地,蒙黃河、長江文化孕育,秦風楚韻,蜀氣巴魂,多有浸潤。降及魏晉唐宋,滄海桑田,幾經興衰,漸融入儒家精髓、佛家教義、道家風骨、仙家靈氣,互有補正。據北宋大文豪蘇東坡遊覽豐都時所寫“平都天下古名山”詩句而改稱“名山”至今。

    陰曹地府:理想的鬼神

    漢唐以來,豐都縣的名山就被稱為“鬼城”,從那時起,豐都這座長江北岸上的小縣城,以其神秘的面貌和眾多的傳說名揚天下,成為長江黃金旅遊線上一處飽含中國文化內涵的風景名勝,引人探幽。歷代騷人名士,羽流遷客紛至遝來,登山攬勝,遊覽題吟,在“鬼城”中留下了層層足跡和厚重的歷史文化。

    在豐都“鬼城”的眾多傳說中,有兩個人功不可沒。

    這兩人一個叫陰長生,一個叫王方平,相傳從漢代起,他們曾先後在豐都縣城東北角的平都山也就是今天的名山修道成仙,白日飛升。到了唐代,有人誤將“陰”和“王”兩人的姓連在一起,成為“陰王”,再訛傳為“陰間之王”。經明清小說的渲染,豐都更加神秘怪誕。鬼城仿陽間司法體系,營造了一個等級森嚴,融逮捕、羈押、庭審、判決、教化功能為一爐的“陰曹地府”,以懲治生前作姦犯科者。雖閻王判官小鬼是傳說中的虛妄,但其懲惡揚善的社會教化功能用又為當時人們所稱道。

    “下笑世上士,沉魂北豐都”這是詩人李白遊覽豐都名山“鬼城”之後留下的詩句。如今,李白的詩句成了豐都名山“鬼城”的一幅名聯。向世上之人昭示一個關於生與死、來與去的人生道理。

    望鄉台又稱“思鄉嶺的窗口 ”,據說是鬼魂遙望陽間

    豐都名山林木幽勝,古木掩蔽的翠綠叢中,石徑曲回,廟宇重疊。歷朝歷代的人們在滄桑的歲月積澱中,憑著豐富的想像和心中的奢望在名山之上,日積月累修建了陰陽界、奈河橋、十八層地獄等眾多的景點,並根據道、佛、儒教的學說,塑造了大量的人、鬼、神的形象,同時把人世間原有的機構和設施一一搬到了陰間,構建了自身想像中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陰間政府”,充分發揮“陰間政府”的職能,把人不能在陽間實現的願望和理想以及種種恩怨都放到陰間解決,用自己心中的理想鬼神去懲惡揚善,使理想的鬼神成為人們生存的精神支柱。

    因為在他們心中相信善惡之人是存在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

    傳統中國迷信頗多,傳說人死之後陰魂不散,都要到長江北岸的豐都“鬼城”這個地方來報到,在這裏接受“閻羅天子”的審判,判定功罪善惡,安排來世去向。這些遊動的亡魂手持蓋有“陰司”、“城隍”、“豐都縣府”三枚大印的“路引”(通行證),匆匆趕到豐都“鬼城”轉世升天,不敢耽擱,否則來遲一步就會成為孤魂野鬼,永無寧日。

    豐都古城廟宇殿堂神像森羅,樓臺亭閣依山而立;名人騷客留墨遺雅,碑刻詩聯韶味雋永。奈可橋、鬼門關、黃泉路、十八地獄、天子殿、考罪石,化頑懾奸、懲惡揚善,傳說神奇。陰司街、陰司牌坊、神道、鬼國神宮,建築雄偉、氣勢恢宏。

    奈河橋“生死兩重天”

    “奈河”,是佛教所說的地獄中的河名。“行十餘裏,至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地府‘。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因河上有橋,故名”奈河橋“。橋險窄光滑,有日遊神、夜遊神日夜把守。橋下血河裏蟲蛇滿布,波濤翻滾,腥風撲面。惡人鬼魂墮入河中,就好似《西遊記》第十回中的描寫:”銅蛇鐵狗任爭餐,永墮奈河無出路“。

不由讓人想到陰間奈河的恐怖。

    民間謠傳:人死後亡魂都要過奈河橋,善者有神佛護佑順利過橋,惡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豐都宗教習俗調查》一書對此有過詳細的描寫:“……橋分三層(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過中間的橋,惡人的鬼魂過下層的橋,多被鬼攔往橋下的污濁的波濤中,被銅蛇鐵狗狂咬。

    奈河橋是豐都鬼城中一個蘊含中國傳統文化意味的地方。它位於豐都名山寥陽殿前,由三座大小、形制完全相同的石拱橋並列而成。橋面窄小,青石鋪砌,略成弧形,每次只能行走一人。橋的兩側石欄雕花,橋下為一方池塘。橋頭設有關卡,由陰間厲鬼日遊神和夜遊神晝夜把守。

    民間傳說中的奈河橋是人死之後到陰間報導的必往之路。如果人活着的時候品行端正、行善積德,那麼就有神靈保佑平安過橋;如果人活着的時候品行惡劣、行惡積怨,那麼亡魂就會打入橋下血河,被池中銅蛇鐵狗狂咬。《豐都宗教習俗調查》一書對此有過這樣的描述:

    “橋分三層(或三座),善人的亡魂可以安全地通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的亡魂可以通過中間的橋;惡人的亡魂則過下層的橋”。

    惡人過橋時,都會被守橋的曆鬼識破攔住,並推往橋下“波濤翻滾、血水橫流、腥風撲面、屍骨滿布”的血河。

    每年香會時,香客爭以紙錢或銅板擲入池內,並以炒米撒入池中,以為可以施給餓鬼。許多老年香客,喜歡從上走過,以為走過此橋,死後可以免去過奈河橋之苦。”由此可見,建國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橋前燒香化紙,施捨錢物的虔誠,只求死後佛能護佑過奈河橋。廟裏僧尼們更是生財有道,為了撈取更多錢財,故意在青石橋面塗上桐油、蛋清,使過橋香客,尤其是老人和小腳女人行步更難,常常摔倒在橋上,人人誠惶誠恐,只好拿錢消災。從而加深了奈河橋的神話色彩。

奈河橋是名山“鬼城”中的難得的一處古跡,建於明代,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奈河”在佛教中是地獄裏的河名。把奈河橋編撰成故事,旨在教化活着的人多做好事、行善積德、造福人類,來世方能轉世升天。古人這種因果報應的思想早已不足為訓,但是作為名勝古跡和宗教文物來觀賞,豐都“鬼城”卻是其他寺廟所不能替代的

萬靈風水修復綜合派. 萬靈風水堂{許少鋒QQ59557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