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運昌盛的地標:湘潭高峰塔

文運昌盛的地標:湘潭高峰塔





巍巍聳立的湘潭寶塔——高峰塔。

 

李建國(左一)與何歌勁(右一)。

 

鎮塔之寶“屹鎮重離”石刻,可惜缺了一字。


湖南湘潭市河東有個寶塔鄉,緣於湘潭湘江東岸之南山上有座寶塔,名曰高峰塔。此塔建成已有近400年歷史。

傳說,寶塔建成后,湘潭地方逐漸形成了“八月十五游寶塔”的民俗,並演繹出中秋兒童放孔明燈、以瓦片壘塔而“燒寶塔”的異俗,“寶塔鎮蜈蚣”的傳說也不脛而走。在寶塔管理者李建國及原湘潭市文聯副主席何歌勁看來,高峰塔與宗教和迷信無關,歷史上應該是古代地方官員的政績工程,相當於湘潭的“倡文”標誌性建築。

8月初的一個下午,我們一起登上寶塔嶺,瀏覽了寶塔及其周圍的文化景觀。

地方標誌性建築

據何歌勁考證,湘潭寶塔於明朝萬曆年間始建於湘潭湘江東岸的南山上,此山在明代時為最高峰。

他說,明代是湘潭重要的發展時期,曾在明初、清初被兩次屠城,可見湘潭歷史命運的慘烈與曲折。明萬曆三十九年至四十五年間,嘉興秀水人、縣令包鴻逵主政湘潭,輕徭減賦,地方經濟才有所發展。湘潭籍進士、左諭德李騰芳,左遷太常博士,引疾家居,襄助縣令包鴻逵先後建設萬樓與寶塔。之後,李騰芳起任行人司正,歷太常少卿,直至擔任禮部尚書兼掌院學士,協理詹事府,晉太子少保,卒贈太子太保,謚文庄。

塔成之時,李騰芳出面恭請南京光祿寺少卿、嘉魚李憭為寶塔作記,並代筆完成《高峰石塔記》。此文對寶塔建設始末以及寶塔的功用作了詳細介紹:“湘潭於湖南最有名,地勢自交廣嶠嶺戟立斗折而來者,忽然釋其岩嵁巇而放於夷悠,瀟、蒸、湘諸流又有以宣其滯、出其惡而瀦其美。故生於斯者,問學文秀之民多。然競介距以斗科名則士猶欠然自少之也。商於鄉先生克揚張公輩,告於邑令儀甫包公,為石浮屠尖於邑治之南山,占巽之隅,因崇為高,凡若干尺。始於去春甲寅之二月,考之以今秋乙卯九月。”

這就是說,寶塔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甲寅即1614年農曆二月,竣工於萬曆四十三年即1615年九月。建塔的起因,是感慨於湘潭雖然“問學文秀之民多”,但以科舉成名“則士猶欠然”,意思是說,湘潭中有文彩學識的狀元、進士還是少了點。

堪輿家(風水先生)認為,縣治之東南方,高峰上聳立高塔,尖直拔起,形如立筆,寓意並預示着這裡的文人將走向京城,到皇帝的宮城裡去揮毫作賦。

記文中還提到寶塔建成后,“士既登而樂之”,故又發表感慨:“予聞士之衣冠而學者,學孔氏也。孔氏之學,將但為科名己耶?但為科名己也,抑豈無以自致而有致之者耶?為仁由己,由人乎哉?”

由上述文字的確鑿記載可以看出,寶塔與宗教和迷信無涉。它雖然藉助了佛塔的建築形式,有如同時建成的萬樓一樣,寶塔完全是一種寓意文運昌盛的中國傳統建築。建築它的用意在於鼓勵學子努力學習上進,多出進士,多出人才,以振起地方之學風,推進地方之文明。

李建國情系寶塔

說起寶塔,不能不提李建國。

在湘潭,李建國是商界的傳奇人物。生於1957年的他,看上去精幹而略顯蒼老,頭髮花白,歲月的滄桑在他身上留下了厚重的痕迹。2006年,因為人為的因素,他苦心經營的汽貿城破產。接着就是父親重病,那段日子裡,他心灰意冷,一度欲遁入佛門。但是,他挺過來了。

李建國說,災難有時候不見得是壞事。在陪伴父親的時間裡,他研究禪學,閉門思過,終有所悟。“你地位再高,錢再多,有什麼用?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能有時間陪伴家人,陪伴父母,享受天倫之樂,何嘗不是人生一大美事!”

李建國是土生土長的寶塔鄉人,寶塔下面一片山地,就是他姐姐的自留山,這兒也是他小時玩耍的地方。清閑的日子裡,他經常來此走走,見到寶塔雜草叢生,荒涼無比,他心中有了想法。想法決定干法,他要把寶塔及其周圍建成帶有濃厚湘潭歷史文化氛圍的景觀,再顯寶塔作為湘潭倡文標誌性建築的輝煌。

從湘潭市文聯副主席職位上退下來的何歌勁,自然成了李建國的文化顧問。據何歌勁介紹,寶塔為磚石砌築,建築質量較高,歷代或有所修葺。最近,發現了清嘉慶年間擔任湘潭縣令的李華黼所親題“屹鎮重離”4字榜書石刻,就是曾經補嵌於寶塔大門之上的鎮塔之寶。寶塔於1969年炸毀,有人說為避免倒塌傷人,顯系受破“四舊”時局之影響。1993年3月,由湘潭高新區農工商開發總公司發起並成立重建寶塔籌委會,在市政府的支持之下,主要由當地集體與民間集資,於當年12月建成新的寶塔。新塔七層八角,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然而,由於疏於管理,熱鬧一陣后,復歸寂寞。

何歌勁說,現在對寶塔進行修繕,並配套建設附設設施,就是希望完善其文化與休閑功能,讓這顆湘潭的明珠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與生活中來。

利在當代,功在後世

想當年,與寶塔一同興建的,還有萬樓。縣令包鴻逵的本意,尚有風水方面的寓意。

何歌勁說,萬樓又名文昌閣,位於湘潭市雨湖區宋家橋的湘江岸邊。萬樓始建於明朝萬曆四十三年,時任京官李騰芳為其取名萬樓,寓意“萬,數之大者,邑由此而大”。古代湘潭文人墨客常聚於此,登樓觀景吟詩作賦。300餘年間,萬樓屢廢屢建,先後5次重修。2009年,湘潭市政府開始第6次重建,工程將於2013年竣工。萬樓總高63.48米,其中主樓52.58米。民間曾一度流傳“萬樓興,湘潭興。”

據李騰芳作於1615年的《萬樓記》,湘潭“邑之形如展幅綃,上下兩出如左右手。上出者,巨石百餘尺,潺潺江波間;下出者,頹然而已。頹然者,正水之所去也,邑人以為弗善也。或是之以告於令包侯,謀築石為台,塹沙截波,覆之以樓。” 樓建后,時任湘潭縣令包鴻逵登而嘆曰:“茲真邑之捍閈乎?造物者之設是久矣,吾與子(指李騰芳)不謀而得之,豈人力也!”

何歌勁解釋:窯灣石嘴堖位於湘潭城西邊湘江上頭,萬樓建於湘潭城東頭湘江下游,位於宋家橋一總附近(明、清時期此處相當繁華,離縣治不遠),並與河東的寶塔隔江相望。“又與最高峰塔乾巽二方互維,長亘於邑。”三者呈三足鼎立之勢。據史料記載,萬樓當初興建時,主要是彌補地勢之頹勢,以阻湘江之水快速下泄及地勢之低洼。後來,假以時日,萬樓逐漸成為市民出遊嬉戲之所,人氣一旺,傑靈台文人騷客接踵而來,文化氣息也逐漸濃厚。

萬樓是政府項目,已經竣工,寶塔是民間資金運作,尚待完善。從這個意義上看,李建國做的是一件利在當代、功在後世的大事。

而李建國的寶塔文化夢想,比常人想得更遠。走在塔下,到處是麻石路,古色古香,並很有規則地鋪排着1300餘幅石磨。問其緣由,李建國笑而答道,在寶塔的附屬設施中,除石磨外,他還使用了800餘個石柱礎,600餘個石碓窩子,若干個石槽,這些東西都是從民間搜尋而來。他的用意很明白:石磨寓意着磨難,也意味着磨練,鄉下有諺“麻石也有翻身日”,即無論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沉得住氣,只有經歷了風雨,才能看到彩虹。

湘潭搞舊城改造,李建國出重金,把那些舊磚舊瓦悉數收購而回,全部用在附屬建築上;現代農業已經擱置了的風車乃至犁、耙,他都用心去收集……他說:“我雖不是文化人,但一定要做文化傳承的事,這才對得起祖宗。”

清人周兆鵬《登寶塔嶺》詩句:“塔勢崔巍暮入秋,諸天斗宿豁雙眸。百年文物荒丘冷,千里征帆故國愁。石嘴似人橫浦口,昭山如舫劈江流。開軒試看凌霄鳥,只恐狂風卷不休。”雖是高昂,但悲涼之氣濃郁。

數月之後,待到寶塔修繕完畢,站在塔頂,碧空如洗,看湘江北去,高鐵呼嘯,對岸萬樓宏偉,東岸新城巍峨。遠眺窯灣橫卧,昭山蒼翠……面對如此勝景,人生豈不快哉!  來源:中國文化報 吳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