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是《周易》的誕生地。《周易》是夏易與商易的延續和發展,《周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偉大的第一部成書,稱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元典”,《周易》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道家崇為“三玄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也被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神秘主義巨著。從世界文化祖源出發,中國的《周易》同西方的《聖經》、印度的《吠陀經》、阿拉伯的《古蘭經》,同認為是世界文化的四大元典。《周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革故鼎新”“否極泰來”“天人合一”“易變通久”及其樸素的辯證思想,反映的陰陽對立統一規律,是人類社會、自然界發展的普遍規律。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后逐步走向世界,經歷了“中國之易學”、“亞洲之易學”、“世界之易學”三個歷史階段。對中國文化乃至整個東方文化和世界文化都有極大的影響。經過三千多年來各個朝代的賢哲對《周易》的研究和解釋,產生的易學,與《周易》的易經和易傳一起,化為一條文化長河,它涉及到宇宙的演化問題、宇宙的本體問題、宇宙存在的形態問題、天人關係問題以及天文氣象、曆法、人文建築環境和中醫等等,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四庫全書提要》指出:“易道廣大,無所不及,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引以為說”。中國古代哲學、史學、文學、曆法、醫學等,各種倫理思想、學術流派,都同《周易》有着密切的聯繫。
幾千年來,中國的先賢聖哲無不悉心鑽研,從中覓求認識自然、認識人類社會的規律。現代引起世界性研究熱潮,是海外華人、海峽兩岸同胞和外國有識之士一致認同的經典文化。
周易文化構成中華文化最穩定、最本質的內核,體現了中華文化的面貌、特色和趨向,決定着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及風俗習慣。它不僅在本體論、方法論上給人們以指導,而且在行為方式上給人以啟迪;不僅滲透到最深層的思維方式,而且滲透到實用性的操作層面;不僅在科學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對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各學科均有重要影響,被稱為中華文化的“源頭”和“活水”。它是先祖們創造的中華文明的精神成果,是我國勞動人民社會實踐活動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文化的主幹,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是民族創造力的精神之源,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2007年2月,周易文化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習俗、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空間。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由各社區和群體為適應周圍環境以及在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不斷地進行再創造,為這些社群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連續性,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五個方面:其中第四方面是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周易文化正是符合這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安陽晚報 秦文學 (作者系安陽周易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