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何中華教授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文化建構

山東大學何中華教授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文化建構




 

 文:左偉  圖:劉邦華

 本站訊 “中國傳統文化從總體上說是自然主義的,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主張順天應時。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人道順應天道構成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基本原理”,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博士生導師、何中華教授如是說。6月7日上午,中國海洋大學黨 委中心組(擴大)舉行第24次專題學習,邀請何中華教授講授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文化建構。校黨 政領導於志剛、吳德星、李耀臻、於宜法、劉貴聚、李巍然、李華軍、王劍敏,校長助理、黨 委辦公室主任、校長辦公室主任陳銳,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盧光志等參加學習。

    廣義的文化,是“人化”,帶有人的烙印

    何中華教授開宗明義指出他理解的文化,是一種“人化”,帶有人的烙印。文化可劃分為三個層次,與地球的結構極為相似,地球外層的地殼相對於物質文化,地幔相當於制度文化,而地球的內核則是精神文化。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裡的軟實力實際指的就是精神文化。軟實力並不“軟”,相反的充滿了力量。隨後,何中華教授提出了李約瑟難題“近代科學為何沒有在中國發生?”並進行了解釋。他說,科學在中國沒有適合的文化土壤,科學的前提是文化的問題。

    何中華教授說,“建設文化強國”作為國家戰略目標加以確認,意味着文化問題被放在了國家戰略和國家安全的高度予以定位和重視。他對文化大國和文化強國兩個概念進行區分。他認為,文化強國是質的概念,而文化大國則是量的概念。具有古老的歷史,文化成分複雜多樣,人口眾多的國家可以稱得上為文化大國,但不一定是文化強國。中國要想發展成為文化強國,則是提高國民的文明程度,在世界的舞台上發出中國的聲音,使漢語躋身於世界主流語言的行列。

    “當今中國的文化問題為何如此突出?”何中華教授分析到,從世界大氣候方面來講,人類歷史演化的節奏決定了文化的重要性,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戰爭主要是文化的衝突。再看國內的小氣候,自晚清以來的現代化運動,先後經歷了經濟變革、政 治變 革、文化變革。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問題被再次提上日程。我們的改革在一定意義上重演了中國歷史上的這三次浪潮,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依次展開。因此,今天的發展問題都格外地凸顯了文化的空前的重要性。

    每張中國人的臉都是平和的,中國文化追求的是赤子之心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天人合一、陰陽互補”的特點。“天人合一”從實體意義上理解是人與自然界的統一,在境界意義上是把“天”理解為自然而然、順應事物的本性,把“人”理解為他然、人為的違背自然性。何中華教授說,要剋制人為的行為,尊重事物的自然本性。中國講究的是順應自然,自我征服,例如天熱時努力使自己做到“心靜自然涼”,而西方則是征服自然,發明風扇、空調來對抗炎熱。何中華教授總結到,中國文化追求的是赤子之心,不帶有征服和佔有慾,每個中國人的臉都是一張張平和的面孔。

    “陰陽互補”的太極圖式,構成中國傳統文化實現其真善美追求的最基本的模式。何中華教授以《周易》為例,所謂“易以道陰陽”。《周易》具有認知功能,價值功能和審美功能。陰陽關係及其普遍模式為人的價值選擇和倫理定位提供了根本的坐標系。陰陽互補的太極模式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審美範式,體現在書法、繪畫、音樂、戲曲等藝術創造及其作品之中。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人性本善、德性優先”的特點。中國文化傳統的人性論從主流看是性善論的,中國傳統德性論具有濃厚的自然主義色彩。他提到,人是選擇的動物,拒絕選擇也是一種選擇。何中華教授將選擇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我只做我想做的事”、“我只做我能做的事”和“我只做我應做的事”。中國人做選擇的第一考慮是應不應該做,是道德的考量,是一種道德論的選擇。

    此外,何中華教授還總結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內聖外王、德治仁政”,“中庸之道、過猶不及”,“言近旨遠、含蓄委婉”等特點。他說,中國人對於事物的“度”持敬畏和守望的態度。中國人對自己慾望的看待,認為是過猶不及的,既不是縱慾主義,也不是禁欲主義,而是限欲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背景下具有啟示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尺度意義在於為社會構建終極理想和建構自我的人格。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啟示意義有利於啟示當代人類內在的約束和限制人的自我中心化的擴張,使人對自我的把握真正成熟和健全起來;有可能啟示當代人類限制並約束自己對自然界的佔有姿態。

    在人與自我的關係維度上,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有助於強化文化意識上的自我認同和德性人格上的自我實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維度上,“順天體道”的文化取向有利於改善當代人類的生存處境;在人與人的關係維度上,“仁者無敵”對於“爭於氣力”時代具有昭示意義。

    何中華教授舉例說到目前有四個指標在上升,分別是犯罪率、離婚率、自殺率和精神病患者發病率。而這些需要通過道德重建來改善,“仁者無敵”,德性就是力量。

    大學文化建構需要弘揚傳統文化精神

    何中華教授分析了對於大學而言,為什麼文化問題特別重要。因為大學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文化高度和厚度;大學扮演着文化傳承者的角色;大學擔當著文化創造者的使命。面對大學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何中華教授給支了兩招。

    對於大學人的個體層面,建構大學文化要確立健全的職業觀,將教書育人作為志業,而非是職業和事業來做;要改進自身的素質,將為學和為人相統一併不斷的提升人生境界。

    對於學校層面,建構大學文化則要營造全方位的文化氛圍,使得大學中的硬件設施都有內涵,為學子提供全方位的文化熏陶;確立健全的“人才觀”,而不是功能主義的人才觀,要以德為先,德才兼備的選撥人;加強硬約束,樹立職業操守,將外在的他律內化為自律,還有一點是文化尋根,回歸經典。經書典籍是不朽的財富,讓古代的經典和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人進行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