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周易》學養生 健康長壽掌控在自己手中
人之所以不能長壽健康,分析起來不外乎三方面原因:“天刑”、“地殺”、“人禍”。前兩者屬於“天災”,人很難改變,而後者能自控。這就得出一個結論: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健康都是自己的不良行為或習慣造成的。
民 國醫家謝觀說,中醫在漢唐前“所重者術而已,雖亦言理,理實非所重也。宋以後之醫家,乃以術為不可恃,而必求其理。”
唐以前的中醫學重視實用技術,也講道理,偏重於經驗複製,道理主要用來解釋。唐以後,中醫學開始重視理論研究,力求先把道理搞清楚,然後解釋、概括和推導實用技術。從重“術”到重“理”,被認為是中醫學的一次大飛躍,而這種飛躍與宋明以來思想界理學的興盛有很大關聯。宋明理學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探究本源,即《周易》所謂的“窮理盡性”,這一思路被運用於研究人體生命,於是就出現了一批既精通《周易》又通曉醫理的大家,中醫學界稱之為“易醫”,明代張景岳就是“易醫”的傑出人物。
養生,後天更重要
人體生命的根源在“先天”元氣,這種元氣由遺傳而來,通常隨年齡增長逐漸衰弱,人到中年就衰減掉一半了。
張景岳曾說:“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即遺傳素質好容易健康長壽;遺傳素質差則易短命夭亡。在先天稟賦基礎上談養生,“後天”才能有所作為,“後天培養者,壽者更壽;後天斫削者,夭者更夭”,遺傳素質好,又對健康善加呵護,就會更長壽;遺傳素質差一些,又不太注重養生,就更難長壽。同時,“先天之強者不可恃,恃則並失其強矣;後天之弱者當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非常強調養生行為中人力的作用。仗着身體好而隨意妄為,毀傷健康,原來的好素質也會失去;惦記着身體弱而謹慎調養,慢慢就會轉為強壯,就“人能勝天”。
所以,人不能長壽健康的原因是“天刑”、“地殺”、“人禍”。“天刑”就是天時不利,比如氣候反常;“地殺”就是地利方面的不利因素,比如乾旱、水澇。人很難改變前兩者,但能想辦法消除危害或適應變化,而後者是能自己控制的。這就得出一個結論,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困於酒者,好酒貪杯的,會導致勞損、鬱結、淫溺等病症;處心積慮,思慮過多的,容易導致精氣神渙散;恃強好勝或者逆來順受的,容易損傷肝脾;沉迷功名,好高騖遠,趨炎附勢的,容易勞心過度而生病。
講求四慎滅人禍
人就要注意自己的思想、行為,也就是要講求“四慎”——慎情志可以保心神,慎寒暑可以保肺氣,慎酒色可以保肝腎,慎勞倦飲食可以保脾胃。
慎情志,歸根到底就是“為善”“誠信”。做好事幫助人使別人快樂、幸福,自己也就快樂、幸福;做人做官不能貪鄙,不能幹傷天害理的事,更不能強取豪奪;君子取財有道等等。
慎寒暑,其實就是注意天時更迭,天氣變化時要小心應對,不能粗心大意,比如乍暖還清冷,就要好好將息,不要動不動就讓自己感冒了。
慎酒色,現在已經有確切的數據表明,那些所謂喝酒“上臉”的人,如果飲酒不節,得食管癌的風險要比不飲酒的情況高6~10倍。為了健康,喝酒要有節制。
慎勞倦飲食,這是現代人最難做到的,總是能找到諸多借口,讓自己很勞倦,讓自己飲食不規律。不過,推薦的原則總是很簡單,比如飲食勿偏、饑飽適宜、防勞慎色等等。(胡本先 陝西嵐皋縣中醫醫院)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