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古塔:不只用來登高望遠,更是風水塔

廣東古塔:不只用來登高望遠,更是風水塔

 


 
琶洲塔
 


古樸的赤崗塔與現代的廣州塔遙相呼應。

 


  史傳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使臣赴西域求佛法,在大月氏遇到天竺僧人迦葉摩騰、竺法蘭,迎之至京城洛陽。第二年,漢朝廷在洛陽為兩位僧人修建了一所寺院,因為來時一路上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寺院就以白馬命名。白馬寺是我國第一所佛寺,中心的主要建築是一座木結構的大方塔。從此,隨着佛教的傳播,塔和佛寺密切聯繫,遍及各地。

  但是“塔”並非總是和佛教聯繫在一起的。當代形形色色的電視塔、觀光塔且不論,即使在古代,塔還有登高望遠、儲藏物品、穩固風水等作用。在廣東,由於海路交通的早熟和發達,塔很早就具有指示航道的作用。

  廣州城中名塔不少,市民知之甚詳。但是如果細細考察,會發現每座塔都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掌故。

   廣東古塔,十之八九“風水塔”

  “明、清兩代,廣東各地建了不少‘風水塔’。筆者分析了180多座廣東現存古塔的資料,其中‘風水塔’佔十之八九,佛塔只有20多座。”這是文史專家陳澤泓在深入考察之後寫下的一段文字。

  陳澤泓承認,“塔本是佛教建築。佛教傳入嶺南並不晚,早在三國時期已有印度僧人泛海到廣州,西晉武帝時,廣州城內修建了嶺南歷史上最早的佛教寺院。至於這段時間是否也建造了佛塔,已無從考證。南梁大同三年(537年),廣州刺史肖裕奉敕建造了一座寶莊嚴寺舍利塔,瘞藏梁武帝的母舅曇裕法師從真臘(柬埔寨)帶回來的佛舍利,此為六榕寺花塔的前身。這座華麗的大木塔建塔的時間,比中國建塔史上赫赫有名的洛陽天寧寺木塔才晚了20年。”

  為什麼佛塔在廣東“不敵”“風水塔”?陳澤泓認為,一是因為唐宋古塔留存不多,而入明以後,佛教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已經沒有之前那麼廣泛;二是社會中對科舉和貿易的重視,促進了興文經商改變社會地位的思想,重實際而不重“來世”的嶺南人,對“風水”更加看重,甚至一些原有的佛塔,也被移植成了“風水塔”。

  幾乎廣東各縣,都建有一座乃至十來座的“風水塔”,其原因:一是壯景觀,固“地脈”。如廣州城東南郊珠江邊的赤崗、琶洲二塔和珠江出海口處番禺蓮花山上的蓮花塔,先後建立於明萬曆二十五年至四十七年之間。根據堪輿學家的說法,它們象徵一艘帆船的三帆,預示着風調雨順,萬事如意。前兩塔為所謂“越之東門”,蓮花塔則起“束海口”的作用,兼具導航之功。蓮花塔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當時南海監生龐端業等人冒認稅山,招商開採,傷了“地脈”,番禺當地舉人李惟鳳等告官封禁,在山上建此塔以鎮。建塔初衷是很明確的。

  二是祈文運,望人才。明清時期,“學而優則仕”大行其道,各地因此大建文塔、文峰塔、文星塔、文昌塔等。廣州的荔枝灣文塔,是城中著名景觀。開平馬山文塔,為1751年到任的知縣葉重秀所建,1843年到任的縣令張幫泰加建。建塔后原本“文化不興”的開平十來年內出了十餘位舉人,加建期間又有人中進士。張幫泰很激動,將文塔改名開元塔,並定規矩:不出狀元塔底不開門。不過直到科舉制度結束,開平仍無狀元,所以進塔只能通過四樓塔門。

  三是鎮風鎮水,驅邪造福,如潮州韓江上的鳳凰塔,寶安縣沙井的龍津石塔。

  四是聚財求發,如中山的阜峰文塔等。

  根據堪輿學家的說法,赤崗、琶洲二塔和珠江出海口處的蓮花塔,它們象徵一艘帆船的三帆,預示着風調雨順,萬事如意。

  尖圓曲直平——古塔勾勒“城市天際線”

  在明清時期廣州城市景觀的營造中,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導譚元亨指出,光塔、六榕塔等組成了“廣州城天際輪廓線中最富於節奏感、錯落有致的標誌物”。並且認為,“中國古代很早就非常重視城市天際輪廓線。把尖圓曲直平視為天際線構成的五大元素,與五行說結合在一起,佛塔尖、光塔圓、層樓直、城牆曲亦平”。

  “光塔”即著名的懷聖寺光塔。

  “光塔”的形制是國內孤例,它完全是阿拉伯式樣,磚砌圓形,內有雙蹬道相對盤旋而上,但容量有限,並非為眾人登高觀景所設計。

  對懷聖寺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詩人郭祥正的《廣州越王台呈蔣帥侍制》等詩作。它作為廣州城中名勝,歷來受到推崇。但它的意義還不止於此。園林大師陳從周指出,光塔中間有塔心柱,梯級在柱與外壁間盤旋而上,“與中土唐塔結構形式迥異”。建於北宋的開封鐵塔,南宋的泉州開元寺塔,都能看到類似的塔心柱。這很可能說明經過了一個歷史時期的消化融會之後,這種結構終於對我國的塔起到了影響。

  按照歷史記載,光塔的頂端最初應該是有一隻測量風候,供船舶航行之用的金制“風信雞”的。明洪武二十年(1378年)金雞被颶風吹落。人們發現它是金質的,就上繳國庫,另換了一隻銅鑄的替換。但之後似乎又被吹毀,在1600年左右改成了銅葫蘆。到了民國,更進一步換成了避雷針。根據專家的考證,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僅有的有詳細沿革可考的禽鳥形風信器。

  中國13座古鐵塔5座在廣東

  在佛塔中,廣州有幾座是極為有名的。唐代初年,大詩人王勃去探望在交趾(今越南)任職的父親,路過廣州,應邀寫下了長達3800字的《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這被認為是中國最長的一篇塔銘,也是有關六榕寺早期歷史的寶貴文獻。據此可以判斷,六榕寺始建於南朝劉宋時期,六榕塔至晚不遲於蕭梁興建。名僧曇裕攜釋迦牟尼舍利在此築塔駐錫,影響深遠。

  有意思的是,學者宋欣、鄧其生指出,王勃碑文中描繪的舍利塔是六層。這在我國古代較為少見,“據《十二因緣經》,六層塔為辟支佛塔,七層塔為菩薩塔,而辟支佛的佛性不比菩薩,不知為何曇裕法師不多造一層。不過因嶺南颶風大,地震多,六層樓閣塔在當時嶺南已是層數較多的塔了。”不過曇裕法師所造的塔在五代末年毀於戰火,今天的八角九層樓閣六榕塔已經不復舊時模樣。

  始建於三國時期的廣州光孝寺,寺內大雄寶殿之後有兩座千年鐵塔,分別鑄於963年和967年。其中7.69米高(加石座)的東鐵塔雖然比西鐵塔晚鑄四年,但卻是我國保存完整的最古老鐵塔。而西鐵塔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千佛鐵塔。

  我國現存的古代大型鐵塔還有13座,其中廣東境內就有5座,除了光孝寺東西鐵塔外,還有965年鑄造的梅州修慧寺鐵塔,1727年鑄造的韶關南華寺鐵塔,1731年鑄造的佛山祖廟內徑堂寺鐵塔。“13座現存的古代大型鐵塔身上,都鑄有精美的佛像,這成了我國古代鐵塔的一個顯著特點。”

  鐵塔是中國古塔中一個很特殊的種類。廣東工業大學材料學院王福諄指出,用生鐵鑄造佛塔是我國的首創。那麼它們是怎樣鑄造出來的呢?“古代鐵塔是分別鑄出各個構件,然後將鑄成的構件逐層疊裝,由大而小,有的鐵塔靠構件榫扣相接,有的鐵塔通體不施榫扣,不加焊接,逐件疊壓,自重以固。鐵塔各構件之間的縫隙,常用鐵片來墊實。”用這樣的裝配工藝造就的古代大型鐵塔屹立千年而不損朽,的確是古代文明的傑作。 來源: 廣州日報 文/記者卜松竹  圖/記者王維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