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嶺南建築文化
建築是人類生存的主要場所,歷代的建築記載着不同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變遷的特徵和內容。雨果說過:“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築藝術寫在石頭上。”建築通過其形態、風格、價值以及與周圍的空間形象表徵文化的內涵,這種文化既是一種物質環境文化,又是一種依託物質環境所滲透和展示的特殊精神氛圍文化,具有十分明顯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歷史性。嶺南不僅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發展迅速,而且由於嶺南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等原因。
自古以來的建築文化都具有嶺南人的開放、通融、以人為本的獨特風格,已成為我國建築中的一大流派。
1嶺南建築的建構特徵
嶺南的絕大部分地區位於亞熱帶和沿海區域,冬暖夏熱,夏季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度大、氣候炎熱、空氣潮濕、雨水充足、颱風頻繁、每年的颱風、洪水等自然災害多數發生在嶺南地區。因此嶺南建築的內部地面普遍比外部地面高,牆腳多數採用青磚、石塊或具有防水功能的材料建造,以防洪水,房屋的布局也比較密集,屋頂層採用磚或其它材料壓緊加固,防止颱風的侵襲,造成建築物的損壞和人員傷亡,對於富裕的家庭使用青磚樓房,或者加厚牆體,達到防水、防風的效果。嶺南許多地區靠近沿海,古時海盜出入頻繁,因此這些地區建築不僅要具有遮風擋雨,滿足人的居住功能,而且還要有抵抗外人侵犯、偷盜的防禦功能。例如廣東省開平市的碉樓是具有明顯防禦功能的建築,這些建築有許多傳統和其它原因所建,但建築的結構和設計無不體現其防匪、防盜的特性,開平碉樓現存共有1833座,每座碉樓風格各有差異,但有許多共同點,即門窗窄小,鐵門鐵窗,牆體較厚,材料堅固,易守難攻,牆體四周設有槍眼,人們通過槍眼可以對碉樓四周進行瞭望和控制,古時的碉樓一般配備槍械和銅鐘等防衛裝置(見圖1,圖2)。
嶺南地區毗鄰港澳台,海上交通便利,國際商業貿易來往密切,進出口商品頻繁,自古經濟就比較發達。所有這一切都給西方建築文化的引進創造了條件,不少嶺南地區的城市,如廣州、廈門等地出現了西方建築與嶺南建築相融合的產物,即“洋樓”“騎樓”等。這些樓一般是樓上住人,樓下商店,往往兩排“騎樓”對面而建,形成街道,形成長達幾百米乃至上千米的商業長廊,為業主提供經營和居住的優良條件,為顧客和行人營造了舒適的通道和購物環境(見圖3,圖4)。這樣的建築模式延申到現在,普及到鄉鎮,擴展到工業。我國現代的工業園區,專業鎮和新農村建設等建築小區,一般都是類似這樣的建築群。它是西方建築文化與我國建築文化,是傳統建築文化與現代建築文化,是城市建築文化與鄉村建築文化相融合的產物。
2嶺南建築的技術風格
嶺南建築一般都坐北朝南,既有利於夏季的通風采光,又有利於冬季的保暖。平面採用條形,多間房屋並列組合,前面設有敞廊,遮陽板或屋檐,以遮陽擋雨,同時也方便用戶行走。為防止潮濕和雨水浸沒,多採用石柱礎、高柱礎及石樑。嶺南地區雨水多,地處有山、有水、河流小溪交錯複雜的位置,加上人多地少,耕地資源比較緊張,許多建築都集中建在小山坡、丘林地帶,居高而下,分排建設,一個山坡形成一條自然村。村中房屋多為單層,屋頂為金字塔形,以瀉雨水。在建材選擇方面,一般採用泥磚、青瓦或青磚。有些富裕家庭,為防止偷盜,採用加厚牆,其厚度甚至達到1m以上,用砂、泥、灰搗固,非常堅硬。在山區,為不佔良田,房屋多建在山腰。嶺南建築的平面布局除了條形,還有方形和圓形。客家的圍龍屋,是典型圓形布局建築,以廣東梅州地區最為常見。這種建築由多圍建築群組成,每圍由許多相連單間屋向內作一半圓形狀,像半月牙形,圍屋前沿有一禾坪和池塘,建築物與池塘組成一個圓形的平面布局,這充分體現了客家建築的圍合性和向心性文化(見圖5),據2009年4月15日《羊城晚報》報導,僅梅州市現有客家圍龍屋總數2萬餘座。客家的“土圍子”和“小城堡”式建築是典型的方型建築(見圖6),這些建築牆厚1m以上,屋高10m多,具有十分強的防禦功能,牆體採用“三合土”技術,以築土形式營造,再用砂灰批檔牆壁,以防雨淋。這些圍合性建築一直傳承至今。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有許多建築已採用新技術、新材料,但在嶺南山區的鄉村,依然還有許多這樣的建築群,這是客家建築文化傳承至今的結果。嶺南地區江河多,海岸線長,許多以捕魚謀生的漁民,長期生活在船上,以船為家。隨着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解放以後,在政府的關心和組織下,他們在海岸或江河岸上,修建房屋,移居陸地,這些房屋矮小,形狀似船,屋頂為弧形,人們稱其為“蛋家”。為防止颱風和水浸,這些房屋用木板和金屬板建成,一家一間。嶺南建築的內部平面布局是靈活多樣的,是根椐家庭成員情況來確定,除條形布局以外,還有中軸對稱院落布局,這種布局類似北方的四合院,中間為天井,四周分別居住幾個小家庭,這種布局有利於通風和採光,有利於家底成員的溝通和照顧,也有利於防止外人的干涉和偷盜。
3嶺南建築生態景觀
嶺南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對各種植物的種植和生長都十分有利。因此,嶺南地區家家戶戶的周圍都有園林、池塘、河流、田野等形成的生態景觀。許多人相信風水,認為好的住宅應背山,面水,位於緩坡(背玄武,前朱雀,左青龍,右白虎之地)。因此,屋的前方常建有池塘,池塘邊種植樹竹,兩者融為一體,形成與房屋不可分割的自然景觀。池塘既是風水組合的一部分,又可供農田灌溉,村落消防,氣候調節,這都給村莊帶來了勃勃生機。夏天從南邊吹來的涼風經水面,穿竹林后,吹進住宅,使屋內空氣清新涼爽。南方的村落很少修建圍牆,而是利用竹林,尤其是帶刺的竹林,圍成的天然屏障作為防禦實體,同時還可遮檔颱風,防止颱風對房屋的侵襲(見圖7)。村落進出口或公共地方,往往都種有參天古樹,有些古樹旁邊修有土地廟,逢年過節,人們便來供奉。村民住宅的旁邊,通常設有大小曬場,這些曬場不但是村民曬穀的場地,還是村民的活動場所。每逢炎夏傍晚,男女老少,一起來到曬場,聊天乘涼,有時甚至通宵達旦。嶺南有些客家村落門前都設有一個數平米的空地,用來立桅杆,每當家中有人獲得功名,就在桅杆區立一根長15m左右的桅杆,上掛功名旗,這也構成了客家村落的一獨特景觀(見圖8)。由於嶺南地區的氣候特點,一般很少荒山禿地。到處都是四季常青的綠色環境,每個自然村就象一座園林,有果樹,竹子,芭蕉……翠綠的海洋中,點綴着灰白的房屋,十分雅緻。即使是烈日炎炎,室內也很清涼,村莊的外圍是稻田,農作物隨着季節變化,與村莊相互襯托,呈現出一片迷人的景象,即使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的出現,村落間出現了高樓大廈,但是那種傳統的生態景觀文化還是十分濃厚。
4結語
嶺南建築文化充分體現出嶺南人民的民族風情和人文景觀,是嶺南地區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隨着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農村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嶺南地區的建築必須要傳承傳統建築文化,吸收全國乃世界建築文化的優點,實現美好的居住環境,逐步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循環環境。 作者:崔艷琦
參考文獻:
[1] 唐孝祥.近代嶺南建築文化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60~64).
[2] 謝志英,宋曉雲.嶺南建築文化探析.河南建村.2008.2(13).
[3] 王琴.,惠州傳統民居建築文化探討.高等建築教育.2008.4(60~62).
[4] 張國雄.試析開平碉樓與村落的真實性與完整性.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5~10).
[5] 朱麗婭.碉樓建築研究.現代商貿工業.2009.1(280~281).
[6] 王頌等.論傳統民居建築文化觀.小城鎮建設,2008年12期.
[7] 楊豪.從城堡、土樓、圍龍屋看客家建築文化.江西食品,200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