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第一村 三僚風水 七廖下潮汕 風水大師 楊救貧
風水第一村 三僚風水 七廖下潮汕 風水大師 楊救貧





   風水村就是江西省興國縣的三僚村,在縣城東南約 64 公里處。現有人口 4600 餘人,主要為曾、廖兩姓。從唐朝末年風水大師楊救貧定居三僚授徒傳業開始,三僚產生了許多風水先生,踏勘風水的足跡上至皇家陵園,下至平民宅第,形成了風水學說的形勢一派,在江西、廣東、福建乃至東南亞一帶具有廣泛影響,在潮汕一帶猶負盛名。宋朝以來,僅廖氏就有上百人在潮汕相地,其中出名的地師有宋朝廖月山、廖子安、元朝的廖國玉、明朝的廖炳章、廖勝概、清朝的廖炳子和廖仁等七人,在當地留下大量的建築風水,三僚人稱之為“七廖下潮汕”,至今在三僚仍然有“不到潮汕不出師”的說法。隨着潮汕人不斷拓展海外的生存空間,三僚的風水聲名遠播港台和東南亞一帶。當然,最為三僚人感到驕傲的,應屬明朝廖均卿等三僚地師勘擇的明十三陵。即便如此,在地師們世代居住的三僚村,也留下了他們許許多多的風水實踐傑作。
  
  三僚人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人在外看風水,風水堪輿文化的繁盛與楊救貧是分不開的。在廣大的客家地區,楊救貧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然而史書多語焉不詳,據明朝嘉靖 15 年(公元 1536 年)董天錫編撰的《贛州府志》記載:“竇州楊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黃巢破京城,乃斷髮入昆崙山。過虔州,以地理術授曾文辿、劉江東。卒於虔,葬雩都葯口壩”。但三僚曾氏族譜卻有關於楊救貧的詳細傳略:“楊公仙師祖籍山東竇州府,父名淑賢,剩三子,長曰筠翌,次曰筠殯,三曰筠松。楊公仙師名筠松,字益,號救貧,生於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時。幼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祿大夫之職,掌管瓊林御庫。至四十五歲,因黃巢之亂,志欲歸隱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術,遂攜御庫秘籍棄職,雲遊天下,寄情山水之中,印證所學。至虔州之崇賢里黃禪寺,與吾祖曾文辿公邂逅於方丈之內,晤談之中,文辿公感楊公所學非凡,遂拜楊公為師,朝夕跟隨,職盡弟子之禮,觀玩山水,尋龍捉脈,得楊公仙師盡心指點。觀龍以勢,察穴以形,巒頭砂水,體用兼妙,遂通堪輿之大道,始得傳播海內外,王公大夫欲見師徒一面,而難可得。又知我祖文辿公終非終老林泉之輩,故親卜宅,得今之興邑僚溪,細玩山水,八景奇觀而留連忘返,因授我祖文辿以鉗記。我祖文辿公遂徙家居焉。后師徒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名山勝水,盡興而賞。如遇吉壤或圖或記,留待后賢而發。逢困而扶,遇危則濟,故又得楊救貧之美名。倦則歸棲僚溪,師徒常以僚溪八景而樂游。常謂我祖文辿曰:‘僚溪雖僻,而山水尤佳,乘興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盤遨獨石巉岩,賞南林之晚翠,觀東谷之朝雲,覽西山之晚照,聽北浦之漁歌,臨汾水龍潭而寄遐思,卧盤龍珠石以悟玄奧,耕南畝以滋食,吸龍泉而烹茶,餘生得無窮之樂,可謂知足,而死無撼矣’。自是,僚溪八景因而得名。又所謂傳得之有青囊秘旨,可作家傳,世世相承。后朝廷追索秘籍歸庫,二公得虔州府憲之陰助,置以應籍以歸御庫,故二公得免於究。后師徒出遊至韓信葯口壩,楊公壽終,享年六十有七,我祖親為卜,葬八仙下棋形,時乃光化三年,庚申歲三月初九日也。嗚呼,一代地仙雖作古,而救貧美名與堪輿妙術,則共泰斗同存”。
  
  據史書記載,廖、曾兩姓都從寧都徙居興國三僚,“蓋兩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貽之讖雲”。 (明·嘉靖董天錫編撰《贛州府志·人物誌》)。可能是因為這一緣故,三僚人非常願意跟外人介紹楊救貧為三僚卜地開基的傳說。據說曾文辿是楊救貧的首座弟子,也是三僚曾氏的開基祖先,自從在黃禪寺偶遇楊救貧之後,便與楊救貧雲遊天下,但是曾文辿一直都想尋找一塊吉壤,世代定居下來。在寧都的賴村,曾文辿希望在那裡安家,在他看來,那裡的風水可以出大官,楊救貧說那裡的山是禿頭山,只會出大盜。後來在雩都的平頭寨,曾文辿說這裡是“五虎下山,獅象把水口”,將來子孫肯定興旺發達,誰料楊救貧又說他看錯了,這是“五鼠下山,貓兒把水口”。曾文辿發現三僚的風水不錯,子孫可以世代為官,於是告訴楊救貧,他已經找到了一個“前有金盤玉印,後有涼傘遮蔭”的好地方。楊救貧來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塊肥沃的盆地,山水環繞,盆地中間有一座長條形的石峰,在遙遠的盆地邊緣有一棵高大的松樹,樹底下卧着一塊圓形的巨石。但是,在這位風水大師的眼裡,看到的卻是一塊適宜風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個盆地就是一個碩大的羅盤,盆地中間的長條形石峰酷似羅盤的指針,而松樹和巨石則是風水先生隨身攜帶的雨傘和包裹。他說,住在這裡,子孫後代端着羅盤,背着包裹出門。原來楊救貧擔心死後風水成為絕學,希望徒弟們能夠世代繼承他的風水地理學問。楊救貧和他的兩個弟子(曾文辿和廖姓開基祖先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間搭起茅棚住了下來,一人一座茅棚,茅棚為“寮”,故稱“三寮”(現在為“三僚”)。曾文辿將全家遷往三僚村定居時,楊救貧特地為他擇址定向,並作了一份地鉗記流傳至今:“僚溪山水不易觀,四畔好山巒;甲上羅經山頂起,西北簾幕應;南方天馬水流東,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職旺;今卜此地為爾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錢糧不興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貴發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馬生人多富貴,犬子居翰位;今鉗此記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職顯”。明清以來,曾氏後裔人文蔚起,出了許多人才。據說海外的風水考察團來到三僚,都會拿着這份地鉗記,尋找其中的“天馬水”、“出土蜈蚣”、“羅經山”和“甲木水”。
  
  在三僚世世代代的地師眼裡,三僚的山山水水幾乎都被三僚人賦予了風水的合理解釋。曾氏祠堂開闊的空地前面,有一條小溪一年四季長流,小溪由兩股溪流組成,靠近曾姓這邊的水流冬天暖、夏天涼,水質清澈,而靠近廖姓這邊的水流則是冬天冷、夏天熱,水質渾濁,水流從很遠的地方源源而來,兩股水似乎互不相犯,三僚人稱之為“陰陽河”。在曾、廖兩姓交界處有一塊空曠的大坪,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那天,兩姓的小孩站在各自的邊緣互擲石塊,總是設法抓住對方一人,非常殘忍地逼迫他吞吃狗屎,但是兩姓並不會因此釀成大規模的械鬥,這種小孩之間的鬥毆,其實只是一種民俗心理的表演儀式而已,在他們看來,小孩鬥毆得越厲害,兩姓則會越發達。在這塊空地上,還有一塊“和合石”,站在這塊石頭上,便構想了三僚人想象中的宇宙圖式,三僚村的地形猶如一個巨大的太極圖,整個村落是一個盆地,盆地中間的條狀石山恰如羅盤中的指針,曾屋和廖屋分別居住在指針的兩側,猶如太極圖中的兩儀。盆地四周各有東華、西竺、南極、北斗四座寺廟和活龍腦、九尾杉、西竺寺、南箕庵、多士石、章光土、七星池、甘泉井等八個景點,形象地闡釋了地師們對“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原理的理解。在三僚村的西北部,至今還有一株千年古杉,樹榦如半輪殘月,樹尾枝葉婆娑,壯年的時候有九個分支,故名“九尾杉”,傳說為楊救貧親手所植,這是楊救貧留給三僚的唯一紀念。今天我們看到的是遭遇了一場大火之後的“九尾杉”,在三僚有一種說法,“九尾樹當旺,廖姓出人才”,據說對廖姓人更為有利,所以,人們傳說“九尾杉”是曾姓人放火焚燒的。但是,正是這棵“九尾杉”,使得一批一批的海內外楊公信徒,不遠萬里而來,他們虔誠地朝着“九尾杉”頂禮膜拜,拾起地上飄落的杉葉,小心翼翼地收藏起來,終於實現了心中的遙遠夢想。